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我们为什么会情绪化?改善情绪化状态意味着我们要去掌控情绪吗?如何告别情绪化?与我们的情绪和睦相处?
情绪,在心理学上和认知过程一样都属于心理过程。情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轻松愉快或者沉重悲伤都是内心体验。情绪对我们具有多种生存与适应环境的意义和价值。
情绪是一个信号灯,告诉外界我现在需要是什么,以便外界知道如何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从婴儿开始,情绪这种先天的反应就开始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情绪在语言发展之前,成为婴儿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中介。用于表达需求,获得照顾与抚养。比如说婴儿用微笑和哭泣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的照料。
情绪是一个压力阀,需求不满带来的压力通过情绪这个阀门宣泄出去。减轻我们内心不平衡的压力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恢复内心的平衡。如,当你被领导批评了,本想跟丈夫倾诉化解郁闷的情绪,但是情绪没有被丈夫接纳,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郁闷;你的孩子放学回来想跟你诉说自己气氛的情绪,但是你也没有接纳,所以孩子变得更加的生气。这就像我们如果把高压锅的压力阀堵上,不让压力通过阀门宣泄出来,那么锅里的压力会更大,情绪也是这样,不接受、压制或者控制情绪只会让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的不平衡,心理压力暴增。
这两年老公说我脾气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在想到底什么原因呢?在结婚以前我自认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为什么婚后脾气就暴涨了呢?今天这节课貌似让我找到了根本原因。女人在处理生活中大多数事都会非常情绪化,喜欢诉说自己的情绪。结婚前,当我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郁闷的事情时,很多时候我都会和闺蜜诉说,而作为同性的闺蜜都会理解和接纳,所以我郁闷的情绪很容易就宣泄出来了。结婚后,我在遇到同样郁闷的情况时就会想着和老公诉说;但是老公确并没有像闺蜜一样完全的接纳自己的情绪,或者选择忽视、或者采取批判的方式压制我的情绪。这时候就是把压力锅的压力阀堵上了,压力没有通过阀门宣泄出来,我的情绪也就不受控制。结果就是我发现老公不能体会我的感受,不懂我,不理解我;老公看到的就是老婆动不动就发脾气。
什么是情绪化?情绪化是指一个人过于敏感,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发生较大明显的情绪波动。情绪的波动首先会收到先天基因的影响,在情绪产生的强度和稳定性上,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和多血质,四种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可能生下来就会表现不一样。比如粘液质的人就天生比别人在情绪上要来的缓慢一些,强度也会小。而抑郁质和胆汁质的人天生就会对某种情绪更敏感。抑郁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悲伤、伤感等自怜性情绪。并且情绪波动也很强烈,更加容易情绪不稳定。如:林黛玉就是抑郁质的人。而胆汁质的人天生对愤怒敏感,他们更加容易冲动,愤怒来的快,去的也快,俗称急性子。李逵就是一个胆汁质的人;多血质的人容易产生乐观的情绪,心境较为积极,情绪也容易稳定。当然,先天影响我们情绪稳定性的特质我们很难改变,但是后天我们的认知也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跟家人讨论送孩子上哪个幼儿园,你希望送孩子到好一点但是有点远的幼儿园去,而家人没有接受你的想法。他们一致认为要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普通幼儿园,跑的太远孩子会太辛苦。本来大家讨论交流的是一个事儿,对于这个事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糖纸去解读,自然得到不一样颜色的答案,每张不同颜色糖纸的答案是我们对事物独特的看法,是我们的见地;见地使我们自我立足的平面,我们深信不疑的所谓正确的见地在与他人形成冲突的时候,我们实质感受到的是我们的自我受到了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自我不安全感,会让我们产生痛苦、失落、焦虑的情绪。
解决情绪化的问题要调整认知。谈到告别情绪化,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要学会如何控制情绪,比如紧张的时候,赶紧深呼吸;又比如伤心郁闷的时候看一场电影转移一下注意力等等。但是,就像我们感冒了,很多药只是缓解我们鼻塞打喷嚏症状一样的。情绪已经发生,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情绪疏导出来,要真正的解决问题要从情绪产生的源头着手。容易情绪化,无法掌握的情绪背后,我们实际需要从认知中寻找端倪。比如一个人因为失恋痛苦难以自拔,造成了心里问题。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失恋这件事导致了心理问题,但本质来说,他如何看待失恋的认知方式才是寻找病因的突破口。我们会在其认知当中找到,“没有他我活不下去”,“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我再也不能找到一个像他对我那么好的人了”,“我很糟糕,我不值得被爱”等等这些认知。这些具有糟糕至极,选择性概括,非黑即白等特点的认知偏差才是真正造成难以挣脱失恋等痛苦情绪的根源。其实包括我们对情绪本身的认知偏差也会进一步强化情绪化状态。我们会认为有很多情绪是不好的,比如愤怒、悲伤、恐惧、绝望、痛苦。比如当自己不争气的哭了的时候,就很痛恨自己经常哭泣,因为她会讨厌这样软弱的自己,当我们给情绪贴上标签,拒绝抗拒某种情绪,只会让这些情绪来得更加猛烈或者延迟消退。
所以我们要告别情绪化,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睦相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步法去训练自己:
第一步,是首先要在情绪来的时候对情绪有所觉察,然后能识别它,接纳它。那些在现实当中经常情绪化的人,最欠缺的就是对情绪的觉察与接纳能力。当一个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如果没有自我觉察的意识,我们就无法识别这是情绪。然后我们就会不自觉的被情绪带着跑,表现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很大。比如有船员打卡说今天我有吼了孩子,因为她到了十点钟还迟迟不睡,我想着今天刷书任务还没有完成,心里好烦。好吧,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焦虑的情绪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这个就是一个发现情绪的觉察训练。当然这是一个事后觉察,如果长期训练,我们慢慢可以做到当下觉察。比如有船员打卡说今天开会时,我跟同事争了起来,内心很燥,当时我就突然意识到是不是我自己调到了对错的执念之中,又忘了我们可能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所以才造成了观点的差异,所以我很快调整了自己。开始耐心的倾听对方的观点。觉察到情绪,不给情绪贴标签,去接纳情绪,我们的情绪就会很快的平复,情绪平复了,我们才能不被情绪带着跑,做出情绪化行为。
第二步,是要用ABC法去调整情绪背后的认知。在这里,A是诱发情绪的事件,C是情绪困恼与情绪化行为,B是认知偏差。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是诱发事件A造成了我们的情绪困恼C。但其实是躲在背后的认知偏差B才是罪魁祸首。我们要调整情绪,就要找到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偏差B一般会有这些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等,比如之前的例子,你因为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与家人意见不合,怒火中烧,表面上看是你的一番良苦用心没有被大家体会引发了你的情绪,但实际上是你深层信念当中有一条“我是对的,大家必须要听我的,如果不听我的,就会出错”这种绝对化的信念才导致了你激烈的情绪。又比如留言区一个小伙伴说,我好像很容易因为在做一件事情时,感觉到自己没有某一项能力,继而情绪低落、责备自己、否定自己。这个也是很典型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表面上看是失败的某件事情导致了自我否定造成了情绪低落,但深层次来说,是我必须是完美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我就是失败的人,我就是糟糕的人。这个不合理信念才是根源,这是很典型的选择性概括的认知偏差,即因为一个事情就给自己下定义。认知纠偏,是一种逻辑纠偏,很多不合理信念都缺乏逻辑,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刚生完宝宝时,因为没有经验,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宝宝总是呛到,尿不湿没贴好,宝宝总是尿湿裤子。我就和老公哭诉过,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有对孩子呵护时好妈妈的光辉形象。又比如自卑问题。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人评价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很正常,但是长大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已经成熟,某一个人觉得我们在某件事情上不够好,我们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是很糟糕的。这就是典型的糟糕至极的认知偏差。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当我们情绪已经来了的时候,控制、抵抗、不接受、自责都只会让阀门被堵上。心理压力增大,情绪更加恶化。发现与接纳情绪才会让情绪的洪峰更快过境。而要从根子上解决情绪问题,就要从认真偏差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