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子原创
文字来源:公众号/荷斋
真的,我没有读过几本书,所以我才努力想去阅读,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越感受到无知越想去读。
从小到初中,家乡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马路没开通,电话没有,用电都无法正常使用,去趟县城都得坐半天的客船,小学六年,县城都没去过,书店更没见过。唯一的课外书是表哥的一本被翻破的泛黄的作文书,连封面都没有。那时父母辛苦干活供我们读书,唯一希望的是走出这个地方,将来不再像他们一样过拮据的日子。
记得抖音上一位书友问我为什么会写书法?我想了想,这事应该是小时候在心里播下的种子,只是当时物质匮乏压抑自己没敢写。
小时候,看父亲练毛笔字在废旧的报纸上练,我们那连废旧报纸都没有,都得是父亲从镇政府里一捆一捆用肩膀扛回来的。由于交通不便,每一个月的一号,父亲需要去镇里开会一次,那时镇政府办公在三元寺,去一趟得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路程,早上走路去,天黑时,父亲饿着肚子回来。扛回来的废旧报纸,父亲堆放在一个地方,整整齐齐的。父亲一方面用来练毛笔字,一方面用于商店包扎食品卖钱。记得当时用报纸包扎瓜子两角钱一包出售,用报纸包扎粉丝出售等等。知道报纸的来之不易,知道报纸在我们家有大用处,所以也不敢浪费。
夜里常常看到父亲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报纸上练毛笔字的身影,心里一直想写,但只有偷偷看着,等父亲走开一会,偶尔趁他不注意时,在他写过的报纸剩余的部分匆匆写几笔,然后藏起来,怕他发现,怕他说。就这样进入社会,才开始大胆练起书法。
即使后来父母供我在县城上初中,在老师家读寄宿,那时一周给点生活费都困难,母亲不得不进深山捡竹枝制作竹制扫把卖钱供我生活费。母亲常常把攒下来的一叠叠厚厚的一元钱给我当生活费,除了吃住,日常学习用品,来回交通费用,也没有剩余的钱,课外书也没买过。每到放暑寒假,多次向村里爱看书的高年级生哥哥那借书看。
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大学也没念过,但苔花如米小,也渴望像牡丹开,所以格外渴望知识。
走向社会,像个海绵球一样努力吸收知识,一直像个学生似的边工作边学习,深知人生是一 场长跑,而非短跑,不敢松懈,有时间就去泡书店和图书馆。书籍也成了我了解世界的一个通道,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一样。书籍也像是我的良师益友一样鞭策自己,书籍更像是我的能量加油站,书籍更像是我死死抓住的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书籍让我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
人生的第一本书,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开启了我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之后逐渐阅读东西方哲学书籍,可以说我的阅读是从哲学开始的。也是哲学让我越探究越喜欢独处,思考问题。
很多人说哲学无大用,其实不是。哲学虽无大用,虽给你带不来功利性的帮助,但它可以使你看问题、看世界的视角更开阔、深邃,它可以使你在精神层面保持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通俗来讲,人没那么多烦恼,有烦恼都可自行消化,丢到哪,你都可以从容淡定、保持身心舒展愉悦。
因为接触哲学,又延伸到宗教方面的书籍,从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到不丹的宗萨仁波切,从南怀瑾的著作到西藏的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知悉生死无常,所以常怀悲悯之心;了解因果定律,所以其心常畏。
工作中接触文案,读了文案天后的所有书籍,曾一度模仿她的风格,通过她的书籍又接触了心理学、传播学、身心灵、文案策划类书籍……一边工作一边阅读吸收营养。另外,写文案必须要从诗歌里吸取灵感,一个好的文案必须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对诗歌的热爱,这是我感觉到不但对工作有帮助,且能滋养我的一件事,非常幸福。尤其静下来读木心幽默精炼通透的句式表述,能乐一天。
不断地延伸阅读,扩大阅读范围,我发现自己越渺小,要学的永远无尽头。
我希望活到老学到老,阅读到老。因为它是我理想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它让我不至于在信息的洪流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为它能让我的认知得到提升,与那些使我们日渐消沉的力量、固化的封建思想去抗衡。因为它可以激活我的想象力,维护我的思想与尊严,去谋求处于这个时代下,于社会于家于自己该要走的道路。如果在立品格的基础上,能助人立言立业那就更好了,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