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内斗
中国古代权力金字塔结构大致分为四级:最底层是黎民百姓,其上是各级政府官员,再上是宰相统领的中央政府,最顶端的则是至高无上的“天子”。
最高宝座之称的“天子”引得多少人疯狂争夺,必欲独霸天下,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走的好可以顺当一生,反之半路就出局,一招走错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理。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说是帝王争夺王权和各号人物展露身手的精彩历史。
“禹传子,家天下”这条定律昭告天下之后,“天子”的宝座就不容许外人染指。镜子里照出几个帝王的影子,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嬴政君临天下,选定“始皇帝”为称号,凸显的就是这一宗旨,世世代代永远姓赢。刘邦借助异姓王卖命拼死搏杀得天下之后,立马与异姓王翻脸,速与歼灭,与群臣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然而动摇江山社稷、皇权叛乱的状况却常由内部开始,领头的便是刘姓子弟。
在家国政体里边,太子的乱家和乱国几乎是可以划等号的。龙子龙孙的出生,意味着龙脉的传承和延续,因谓“国喜”。妻妾成群的帝王,所生龙种通常数量不会少,但是宝座仅有一个,于是窝里斗便不断上演,为了夺得太子宝座不惜一切代价,你死我活,不择手段。手段无非两种:文斗和武斗。文,即是为了迎合皇帝做的精心自我包装,学识渊博,具有艺术才华,再辅助金钱投资,收买朝廷重臣,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渐渐加深印象,自己如愿取而代之。杨广堪称文夺太子的典型。武,就是霸王硬上弓,用胞兄弟甚至其他亲人的项上人头,来作为自己登上太子椅的洗礼。李世民可算是凭借武力达到目的的代表。
实质上争夺太子的悲剧,不难看出是制度的问题。一家一姓之内的选拔制度,会导致这样的悲剧也就不足为奇。选太子,关系着国家的根本,不仅是朝廷政治大事,也会成为国君难题。春秋楚共(恭)王为确定王位继承人,不得不请来神灵来确认,这就是典故“拜璧”的由来。虽说也有立嫡长子的规矩和选贤的标准,但显然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既然没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文明而刚性的游戏规则,那就必然是混乱不堪、流血不断的局面。西晋的“八王之乱”,刘宋、南齐、萧梁、北齐皇室频繁的自相残杀,唐初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夺门之变等都是影响皇室兴衰的重大历史事件。
就算是准太子,随着在位皇帝的去世,如果太子本人年纪尚幼,那么结局可能会很惨,小命都难保,更不用说坐稳皇位了。熟知并践行丛林法则的北齐高氏兄弟,临终托孤道出了真相。也有弟弑兄夺皇位的。十六国汉王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位,其弟刘聪认为他该坐皇位,于是率领长子刘粲冲入宫中,当场斩杀刘和,取而代之。
当然,太子、皇子屠杀父皇时,也杀人不眨眼,丝毫不手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说教也好,依据律令“杀无赦”的威慑也罢,都不能阻止夺权弑父的欲望和疯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刘劭冠上“元凶”之名。后梁太祖朱晃,死于儿子朱友珪之手。匈奴头曼单于,被儿子冒顿射杀。弑父的例子比比皆是,父子悲剧数不胜数。
龙种内斗,权臣谋逆,指斥对方为“野种”,如此这般就给谋逆插上“灭野种”的堂皇旗帜,这样一来,反叛也就变成了捍卫皇室权力的正义之举。汉武帝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武帝五子燕王刘旦谋反,谋反理由是“少帝非武帝子”。龙子多,矛盾多。隋文帝总结历史教训,他自己则没有这个忧虑,盖“五子同母”,那可是亲生的兄弟啊!但是并没有逃过皇权魔咒,五子皆没有寿终,没有个是正常死亡的。皇室内斗的负能量,可见一斑。
朝臣逆取
臣子是君主时代的官吏,他们上对皇帝负责,下对百姓进行管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古代帝王,政治上要求臣民的,放在第一位的是忠。忠的理论标准是“文死谏,武死战”,而实际上是听官家的话。帝王最恨的并不是贪官污吏,而是乱臣贼子。贞观之治,忠直敢言的魏征为史家所乐道。让唐太宗大惑不解的是忠、良的区别,魏征认为人君要求臣下忠直,首先你自己要明白,能与臣下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从而共享荣华富贵的是良臣;只让我为你卖命,却不得好报甚至蒙冤而死。等到死后平反,备赐哀荣的是忠臣。然而,这种先治国而后享乐的明君总是很少,倒是“急逐乐而缓治国”的“暗君”数不胜数。秦王朝、隋王朝短命而终,与享乐主义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晋王朝更是把奢靡浮华玩到极点,这样的王朝不会长寿。
改朝换代,新王朝当然是希望旧朝臣老老实实归顺。那些主动投靠的旧朝官员,有的甚至为新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应当算是新王朝的忠臣。新朝主子之所以要在史册羞辱降臣一笔,旨在训育臣下:任何时候都要忠于本朝,恪守“忠君爱国”之道。不过,当改朝换代频繁,对送旧迎新独有心得的老道大臣,因此成为香饽饽。代表人物就是“十朝元老”冯道。契丹耶律德光曾嘲讽问道:“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这种放弃尊严、自辱人格的行为,反而让契丹皇帝感到高兴,当即任其为太傅。
在君与臣这一对矛盾中,君毋庸置疑处于主导地位,“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前秦厉王苻生凶暴酗酒,滥杀无辜。剥皮,使人歌舞,临观以为乐。勋旧亲戚,诛之殆尽,残暴弑杀,导致苻生迅速垮台,最后把自己玩完了。
但若大臣强势,不仅可以废立皇帝,甚至可以处死皇帝。刘宋少帝刘义符以太子继位,不亲政事,被司空徐羡之等废为营阳王,而后杀之。死于夺位权臣之手的君王不在少数:三国曹魏权臣司马昭,杀死年仅十九岁的魏帝曹髦;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残害了灵太后及小皇帝元钊并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尔朱兆杀孝庄帝元子攸;高洋自代东魏称帝,毒死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近臣宇文化及是隋炀帝性命的终结者,而鸩杀隋炀帝的孙子泰皇主杨侗的竟然是隋炀帝曾经的宠臣王世充。
功高震主,很容易引起君臣矛盾。刘邦建立汉朝后,诛杀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等,开了杀戮功臣的恶劣先河。吊诡的是,刘邦一边屠戮功臣,一边又渴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尊崇刘邦的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和朱家江山,则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几乎诛杀殆尽。屠戮功臣的后果,会如刘宋功臣檀道济被杀前所言:“乃坏汝万里长城!”而这恰是敌方所欢迎的。与刘宋为敌的魏人闻道济被杀,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另有一类强力大臣,喜欢用武力和皇帝对话,公开挑战皇权,谋取大位。史上有名的乱臣有:东汉末董卓;南北朝尔朱荣、候景;唐朝安禄山、史思明;清初吴三桂等。其实,所有“逆取”都是从帝王那里学来的。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氐人李寿造反后,面临做臣还是称孤的选择,要么称藩于晋,要么自称帝。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谓“一日天子足矣!”最能显示出皇位的神奇诱惑力。
如果说皇族内斗斗出来的是一个个短命皇帝,那么,朝臣“逆取”斗出来的则是一个个短命王朝。两者之间的联系皆因短命二字,这样斗争出来的终究不是皇权政治得以延续的康庄大道,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演绎着不同朝代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