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也就是2016年,4月21日,正是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周年展览与2月22日就开始在伦敦举行,向公众免费开放了6个月左右。
英国国家肖像陈列馆助理馆员表示:“我们想展示她文学事业的发展和成功,还有她并不广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为此,BBC还特地拍摄了一部电影作纪念。据说,本打算以夏洛蒂为主的电影,但因为导演兼编剧萨利·温莱特不同意而改为三姐妹一起。电影最终于2016年的倒数第三天上映。
作为教科书里的常驻客,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女性人物,写出了《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的勃朗特三姐妹,我特地去看了这部纪念电影,然而……
BBC,这次你让人失望了。
隐于书后
To Walk Invisible: The Bronte Sisters
电影起了一个很文艺很好听的名字,很符合勃朗特三姐妹,匿名之下无人知道真实身份的三位作者。
而电影,在国内国外的评论网上也被打了高分,似乎反响还不错。
那我为什么要说它不好呢?再次强调一下开头说的话:
第一,电影虽然记录的是勃朗特三姐妹,但初衷是为纪念夏洛蒂200周年诞辰。
第二,除了展示文学事业,也是为了展示她们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但不得不说,这两点,电影都不够及格。
电影是所截取的,是勃朗特家的独子最后三年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
大意是,作为被寄托一家希望的男孩子,勃兰威尔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和文学天赋,因此牧师父亲和三姐妹省吃俭用,送他去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而他却用酒精花光所有钱,然后狼狈地回来了。
第二次,一家人又为他找了家庭教师的工作,他却因为偷情而被解雇。
电影从这里开始,讲述三姐妹如何在艰苦、闭塞的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小村子里,为年老的父亲和酗酒无为的兄弟担负起家庭的辛劳。
直到出于经济负担,三姐妹才决定将原本只是作为闲暇时排解的写作匿名出版。
最终,原本被宠爱、被寄予殷切盼望的兄弟在庸庸碌碌中英年早逝,而三位女性,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却写出了不朽的三部名著。
这一段经历是勃朗特三姐妹人生中的转折点,可以说这一段编剧选得很准确,但是却把重心弄错了。
电影开头是勃兰威尔失恋回家,结尾是勃兰威尔去世,中间是勃兰威尔的各种失意落魄借酒浇愁愁上愁。
以至于有人说,这其实是纪念勃兰威尔的吧…勃兰威尔失恋史……
刚看完电影的我表示,的确如此,尴尬……
对他着墨过多,就导致对三个姐妹的描写太单薄,反倒像是勃兰威尔瓜分了一半镜头,而剩下的一半再给三个姐妹平分,结果每个角色写得都不饱满。
写出了三部名著又是三位诗人的勃朗特三姐妹,而她们才华横溢的诗意内心,那些情感经历、思想变化、文学追求……在影片里都看不到。
想想2002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时时刻刻》,同样是女作家的自传电影,同样没有把一整部电影的篇幅都给主角,却可以那么细致甚至是精致地去描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内心深处,我们从而得知她和她的文字,缘何如此。
而BBC的这部电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地把镜头对着三位女性一扫而过。我们看到了她们的家庭生活,也看到了她们文学事业的成功,却看不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影片里一开始讲到夏洛蒂几乎要放弃写作,后来创作出轰动一时的《简·爱》,却没有讲为什么,把这之间的经历和转变一带而过。
但这是一段在纪念夏洛蒂中不应少的情节:
爱上自己的法语教师,康斯坦丁·埃热,一位已婚生子的男士。夏洛蒂一直给他写感情热烈的信,而这位绅士很少回信,最终决定交由妻子处理。妻子告诫夏洛蒂半年最多只能写一封,而康斯坦丁·埃热甚至撕毁了信,反而是妻子谨慎地将信捡回来粘好。
在这段得不到回应的失意日子里,夏洛蒂在信中写道:
像在此类情况下安慰别人一样,我对我自己说:“你必须接受事实,最重要的是,不要为了并不属于自己的不幸而感到忧伤。”我尽了最大努力,不去痛哭,不去抱怨……
除了人物塑造过于平面化这一缺陷外,本应作为主角的夏洛蒂,也完全看不到主角光环,看完只觉得完全是掉粉的赶脚诶……
我们或许不太熟悉夏洛蒂,美貌或相貌平平也无从得知,但至少在世人眼里,她是一个娇柔的女性,一个顾惜家庭的女性,一个浪漫的女性。
而影片里,夏洛蒂反而像是被塑造成一个自私势力、充满野心的女人,整天摆着一张愤世嫉俗的脸,好像三个中也是姐妹情最差的那个。
这叫人怎么爱得起来……BBC,你确定这是在纪念夏洛蒂?
还是两个妹妹讨喜啊,一定是导演兼编剧萨利·温莱特偏心。
网上有人透露,导演曾言自己最喜欢安妮,不排除这是影片中安妮最温柔美丽、最具大局意识的原因。
而二姐艾米莉,影片里在她身上看到的都是优点,劳动最多、充满善心、才华横溢,还不媚俗,对兄弟的爱似乎也是给得最多的那个。
电影最出彩的,大概除了唯美的风景之外,就是对当时女性处境的刻画,以及为女性发声。
勃兰威尔的酗酒沉沦,能看出父亲对弟弟的过于纵容,相较之下对三姐妹却过于忽视了,以至于最后当她们把作品拿给父亲看时,我们可以想象到父亲会有多么惊讶。据说,三姐妹的父亲,其实来自一个文盲家庭。
另外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解释三姐妹为何匿名发表作品,二姐艾米莉说:
如果是男作家,人们只会评价他的作品。
但如果是女作家,人们只会品评她这个人。
这段话,正是电影名“隐于书后”的来由。
到这里,文章已近尾声,提下1979年的法国电影《勃朗特姐妹》。三姐妹中,有80年代法国影坛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还有前段时间热议的《她》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
但是对于这部电影,网上介绍说:
因为第一次放映遭到恶评,就把3个小时剪成了两个小时,结果风评更差,后来就没怎么放过。听某些人的说法,和里维特的《Out1》一样,全球看过胶片的人不超过两位数。
唉,什么时候能看到勃朗特三姐妹真正好的自传电影呢?
最后,还是不能免俗地表达下对勃朗特三姐妹的敬意。看到有人已经说得特别好了,我再找不出更多的话,故引用如下。
……勃朗特三姐妹在朴素甚至拮据的生活中找到了点燃自己人生的灯火,其所照耀出来的绮丽光芒如同影片结尾处的三日当空一般亦真亦幻夺人眼目。而这三个互相依存、生长与消逝的生命中,夏洛特的最耀眼、安妮的最温暖、埃米莉的则最奇幻。她们文字中的忧愁、哀伤与挣扎,在我们翻开其著作的一瞬间,跃然于纸上。她们在平凡人生中爆发出的如此卓越的感染力并非是要让读者束于她们的人生格局中,反而却是要给全世界各处、跨越世纪的人们一个真诚鲜活的拥抱,并在我们耳边柔声地安慰道:你并不孤独,你来时的路我亦走过。
-- dedicated to the extraordinary spirits in our ordinary time.
我很想驻留在那个光辉灿烂的世界,永远没有烦恼,不是以朦胧的泪眼去看它,也不是以痛苦的心情去追求它,而是真正的和它在一起,在它之中。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