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我从中宏立达正式离职。
潜意识中我一直在等待这篇博客的到来。只有等内心真正宁静下来之后,确实想去梳理一些东西的时候,我才开始写这篇博客。
我是一个想活得特别明白的人,我想让每件事情尽可能清楚。可以类比一下,我和立达的关系就像两个人相处的关系一样,我不希望带着模糊的还没有完全消化的关系进入下一段旅程。所以我会定期去总结,它就像个仪式,将每一段关系画一个句号,以达到一个心安的状态。
离职的原因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离开中宏立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没有跟上中宏立达的发展步伐。
离职不一定是公司的问题,立达人要有自信
每个公司,不论大小,都有它的问题。一个公司的好坏不应该以它问题的多少来定。相互比较公司间的福利、薪酬、运作体制、规模等等因素得出的好坏结论也是片面的、缺乏真正意义的,因为每个公司的现状都是有其历史原因,每个公司的发展速度也都依托于它所处的环境。两个不同发展环境,不同起家背景的公司,你用它们的现状来定义它们的好与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最好的比较方法是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自己跟自己比。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就并不是任何简单的前进,而是朝着某一具体固定的目标的前进——一个矢量,并非绝对距离。”我在旁边打了个笔记:“发展的眼光”。它并没有像传统意义定义的那样,成就是现在去的成绩,而是把它看做一个矢量,这对我很有启发。
立达的方方面面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事实,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什么。相反,我总是在想办法改进这些问题,并认为这些改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是一个极度追求价值感的人。netiler.ui的文档不齐全、内部代码dirty、客户端不支持console调试,这些漏洞的存在让我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内心得以满足,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立达是好公司。
初到中宏立达
那个阶段,我是特别快乐的。每天都有能学到新东西。一发现新东西就可以和师父讨论,师父虽然不会像我那么地去关注新鲜技术,但是每当我有新东西想要分享的时候,师父总是会耐心地听,并且给出积极的有意义的回馈——有些时候是让我可以继续改进,有些时候是对这些新发现进行肯定。那时候每天下班和师父也同路回家,他喜欢聊聊他的过去,我也听着。我喜欢聊聊今天新发现的技术、聊聊公司的困境以及自己的改善的想法。
由于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还有机会不断地将自己的编程想法融入到代码中,于是那段日子经常没事就自愿来公司加班。可能会让你们感到奇怪的是,我还加班加的特别快乐,因为我想做的事,我就会想办法把它做出来并做好,做好之后就觉得特别开心。
立达研发壮大了
后来立达的前端部门也来了新人,我们终于有更多小伙伴一起玩了。起初我特别开心,我觉得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然后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我又会有非常高的自我价值感,然后慢慢地团队会越来越强大,我会越来越幸福。
但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大家有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强弱之分,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很正常,无可厚非。
我一心希望他们能多问问题,我一心希望我们能一起讨论最新的技术,发现有趣的技术点,就像以前我和师父之间的讨论一样。我们可以将这些想法融入到公司的产品中。我们有新发现可以很快地和彼此分享。可惜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交人员,我不太善于合理地去表达,我只是想说什么就去说想做什么就去做。我看不惯他们的代码,我就批评了,甚至有时候就开始主动改他们写的代码。有时候我说的理论可能比较深了,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可能我说话时候的语气也产生了误解。
社交、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很微妙而复杂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但是影响渐渐就形成了:团队之间问问题开始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圈子,总是其他两个人之间在讨论,也只有少数情况来邀我一起讨论。我将这些问题归因于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强。我非常清楚,这些试错本身是有意义的,这是团队内部在磨合。无论如何,他们这段时间的陪伴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非常感谢:~)
另一方面,对于师父这边来说,他的部分精力分散到了协调人员分配任务以及增进团队粘度(聊天)之中,我们之间聊技术的机会也少了。之前形成的良好的乐趣关系也变得断断续续。原先那种想表达就有一个听众的乐趣渐渐淡化了。我试图向其他小伙伴像往常一样去聊前端技术,但我发现他们对于技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我和他们讨论自己喜欢的技术不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好像只是表示理解,但是做出的反应,不能像过去师父的那样真正得让我感到喜悦。另外我也很努力地尝试过用自身去影响他们,但我发现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
现在想想,我的兴趣并不是没有而只是我们的兴趣关注点没有那么多交集罢了。他们喜欢娱乐、相声、汽车、电视剧、游戏,我可能喜欢读书、看电影、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有一些兴趣是不能聊的,是需要做的,比如逛公园、比如跑步,这些事是不太好聊的。在可聊领域里我们的交集不是很多。所以其实旅游啊、做活动啊、聚餐啊,也都是在给团队人员找交集,增进感情,增加团队粘度。所以我一直觉得星期吧是很好的活动,固定的时间,让大家有时间相互聊聊天~相信大家伙也都觉得不错。
慢慢地,工作之中少了兴趣这个调味剂,一下变得枯燥了。再加上自己的能力有限,已经把能做的能想的为公司做了,已经不能再带来质的飞跃(需要充电💡),价值感慢慢开始降低。
后来导火索来了,一个知识图谱工程需要有一个难点攻克。当时的状态非常不好,另外对这件事情内心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原因具体说不清,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我选择辞职,暂时离开一段时间。
所以现在想来,是我没有跟上公司的发展步伐。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只能先暂时脱离一段时间静一静。立达从业绩上来说是一直在进步的,发展的,壮大的。只是我没能及时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环境罢了。
离职后同事的关心慰问
在福州分公司,我和志铭、兴治接触的比较多,他们也都第一时间发来慰问,我和他们说状态不好,暂时离职一段时间。他们祝好,并且说继续联系。走了之后,有人惦记着,想着,我觉得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后来阳哥也慰问过几次,状态调整的怎么样?我都觉得特别感激。阳哥在和人打交道方面给了我一个很大启示。他能理解你的weird行为,做出积极的解释。比如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这个不善于不代表不能完成正常的交接,和人打交道的水很深。这种不善于只是相比自己的其他特点来说),更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做事情,很少和别人主动说话,阳哥会认为这是一种专注。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开始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①我现在会把自己过去认为的一些缺点看做是特点。比如,我不善于社交,我现在解读来说是我的社交需求量是很小的。②对待别人的行为也有更好的接纳与理解。比如师父喜欢上班的时候,气氛活跃点,旁边有个人偶尔聊会天,我最开始的时候会认为这是一种不认真工作的表现,但现在我会理解为这是他所需要的一个工作状态,他比较喜欢这个,这个也有助于他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得更舒服。
更新自我认知
工作中更注重兴趣导向,想做的事情会做而且会做得好,不想做得事情抵触情绪比较大。我一开始觉得这是缺点,现在认为是特点,特点在某些场合下(如工作分配的恰恰是不喜欢的任务)表现为缺点,在某些场合下(所在领域,所做产品方向恰恰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表现为优点,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所以企业招人会选择匹配的人,就业者也会主动去选择和自己相互match的工作。每个人都有ta的特点(优缺点),选择永远是双向的,但是没有谁好谁坏,只有合适不合适。所以有所启示的是,就业者和企业者都要逐渐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或岗位,首先要自己认清,而这个认清的过程是个不断积累并且不断产生细微变化的过程。
遇到困难之后,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应该说完全是缺点。只能一点点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像产品一样,打磨自己。
不善于和自己不相同的人打交道。这点我真的不想再改变了。这就是我的一个特点了。做自己,找和自己像的人在一起。
关于未来
至今我也还没有找工作。离职之后,买了个Mac,在Unix系统上开始了解Command。大概工作中遇到过卡过我,我想学,想练练,于是就做了。这个过程中,其实又会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前端是当年大学毕业时被迫得有个饭吃找到的一份工作,于是速成了这项技能。慢慢做了起来,觉得还不错,干得还挺开心的,对这个领域也比较有兴趣,但也未必就真的适合一直做下去。因为前端人员应该对产品有种喜爱感,然而我对软件、产品刚刚有了一点兴趣,但是远没有编程的兴趣浓厚。我也从没把自己局限在前端领域。我的原则就是:凡是能实现自己价值(这个价值得是自己认可的),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尝试:~)
与立达的再见面,也是一个未定的未知数,只能说随缘:~)
尾声:我是一个想活得明白的人,我想做我想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