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已经阅读了一部分,3月1日从第131页开始读,截止到3月11日,阅读完整本书,并且从头开始阅读了第一章。11天的时间,累计阅读135页,平均每天阅读12.3页。按照这个阅读速度,完整读完这本书大约需要21天,也就是三周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到4月底,还可以详尽地阅读两遍。
在这135页的书上,我作了许多眉批,没有细数,最少有几百字。此外还作了大量标记。
这一周的读书笔记,我想重点分享一点感悟:每个人都应该有人生的志向!
相信许多人一眼被吸引甚至被震撼的是“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的确,很震撼,值得敬佩,值得学习。但是,“时间统计法”仅仅是“表象、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上来说,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够坚持56年,是因为他在年仅28岁的时候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终生不渝、奋斗不息。也就是说,他创造出“时间统计法”是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的。我相信,这样一个早早就确立了人生目标的人,即使没有“时间统计法”,也会创造出别的什么“法”来帮助自己达成人生目标!
这个人生目标,就是中国古人一直强调的“志”!
古人讲“立志”,先立下人生的志向,然后一路向前、一路实践,去达成。
现代人不怎么“立志”却总是谈“励志”,大多数都是成功学忽悠人,“志”尚未“立”,何来的“励”呢?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后汉书》里说“有志者事竟成”,《墨子·修身》里说“志不强者智不达”。
这样的句子,翻翻古书,俯拾皆是。
当然,古圣先贤不仅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试举一例。
王阳明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立志当圣贤,他跟教书先生说“只有读书做圣贤,才能算是人生头等大事。”此言一出,不仅教书先生,就连他中过状元的亲生父亲都笑话他。无知小子,口出狂言!可是,王阳明后来真就成了圣贤,创下阳明心学,影响了无数人。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结局。
我的一位老领导在退休之前给全公司干部职工讲了八堂课,其中一堂课上,即兴背诵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至今仍记得那个场景和那一刻的感受,会场所有的人都被带动起来,一起跟随朗诵那千古名篇,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那一刻,老领导身上充满了光,我亲眼看到了一个人如此大的志向与格局!也透过他和那篇文章,看到了一千年前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大志向、大格局!
一个立志高远、有大志向的人, 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他们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会动不动就为一点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或者同僚之间蝇营狗苟的算计而心生烦恼!现在的许多所谓心理疗愈,过于强调细节琐事对人的影响,掉进“小”里面出不来。
立下大的志向,放大人的格局,很多的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