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浪潮之巅》吴军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知道下一波浪潮来临。

从一百多年前算起,AT&T、IBM、苹果、英特尔、微软、思科、雅虎和Google,也许还有接下来的Facebook,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过自己所在的产业。

1.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1877年,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由电话致富亚历山大·贝尔创立,最初叫贝尔电话公司。电话的发明,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远程实时的交互通信。电报的发明虽然更早,但它不是实时的。自创立的这天起,AT&T就是龙头老大,一直到它被收购的那天。

1885年,因为长途电话业务又设立了子公司AT&T。

1894年,反垄断拆分后,公司主体采用了AT&T这个名称。

1925年,AT&T成立了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是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AT&T从电信业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拿出了3%用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在那个时代,贝尔实验室是信息领域科学家最向往,也是基础研究领域学者梦寐以求的地方。如果确有才华,他可以成为业界的领袖,甚至获得诺贝尔奖、香农奖或图灵奖。即使一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也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无数优秀的人才涌到贝尔实验室,使得贝尔实验室不仅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领先于世界。闻名于世的发明包括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计算机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等。贝尔实验室还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提出了信息论,组织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铺设了第一条商用光纤。

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天才青年科学家香农提出了信息论。信息论是整个现代通讯的基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一道,是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1948年,实现了商用的微波通信。

1962年,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

1984年,根据反垄断法,市话业务被剥离,按地区划分为8家小贝尔公司,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更名为AT&T公司。

1994年,贝尔实验室总裁 John Mayer 博士率庞大的代表团访华,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接见了他,这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当时AT&T可以说风光到了极点。

1995年,可以说是AT&T公司的顶峰,在接下来的10年里,它便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AT&T公司的股权大部分在基金手里。董事会除了大投资基金和银行的代表,剩下的是独立董事,他们的任务是监督执行官们的工作,保证投资人的利益,而不是公司的长远发展。美国股市自1995年开始暴涨,这时如果把设备制造部门和电信服务部门分开,前者的股票一定飞涨,因为如果有一家独立的设备公司,就可以和另外两家长途电话公司MCI和Sprint做生意了,到时候股票一定是暴涨。于是,一场杀鸡取卵的分家开始了。

1996年,AT&T公司把自己分为三部分:从事电信服务业务的AT&T、从事设备制造业务的朗讯和从事计算机业务的NCR。旗下的贝尔实验室也被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给了AT&T,组成AT&T实验室,后来更名为香农实验室;另一半和贝尔实验室这个名字给了朗讯。和预期的一样,朗讯的股价翻番暴涨。但是MCI和Sprint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几乎是一次性的,股票要继续增长,它的挣钱能力必须不断超过华尔街的预期。这一点实际上它是做不到的。为了支撑高股价,朗讯走了一步后来被证明是败笔的险棋。它借钱给各公司来买自己的设备,只要设备运走,就在每季的财报上计入应收款项。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借钱购买设备的公司纷纷倒闭,朗讯的这笔应收款一下子变成净亏损。

2000年前后,朗讯第二次拆分,无线设备部门被分出去单独上市。华尔街和高管又挣到了一大笔钱。之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2001年,朗讯不得不关闭贝尔实验室几乎全部研究所,只象征性的留下了一两个,以保住贝尔实验室这块招牌。

2006年,苟延残喘的朗讯被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并购,成立了阿尔卡特-朗讯公司。但是因为互联网时代,全球对数据交换设备的需求逐渐超过了对语音交换设备的需求,新公司还是逐渐在走下坡路。

AT&T的境况比朗讯略好些,它有相对稳定、利润很高的长途电话收入,以及发展的很快的移动通信业务,因此在分家的前几年继续支撑并扩大了实验室规模。因为没有抢到贝尔实验室这块牌子,AT&T以香浓的名字命名了它的实验室。

2000年前后,在朗讯二次拆分的时候,AT&T也分拆成AT&T、AT&T移动和AT&T宽带等公司,移动部门单独上市。AT&T在发了一笔横财时,也失去了立足电信业的竞争力,它只剩下一项收入不断下滑的传统长途电话业务。这个时候,本来是全球从传统电话到移动电话普及的关键时期,本来的AT&T完全可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分家以后,长途电话公司没有发展的潜力,移动电话公司没有资金支持迅速扩张。这个失败不仅将AT&T推向死亡,也使得美国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彻底输给了欧洲。

2005年,之前分出去的8家小贝尔公司中最小的西南贝尔公司SBC,经过几次以小吃大合并出,终于吞下了老祖母AT&T。因为AT&T的名气更大,新公司采用了AT&T这个名字。随着AT&T的没落,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包括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明人之一Ken·Thompson,都去了Google。花旗银行一位有30年资本管理经验的副总裁说,评价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坏,其实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


2.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19世纪末,统计学家霍勒里斯发明了机械的自动制表机,为美国国家统计局服务。

1911年,霍勒里斯的制表机器公司和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CTR公司(IBM前身)。

1914年,老托马斯·沃森加入CTR。沃森父子对IBM的影响是巨大的,公司创始人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家公司,即便他们已经理开。

1924年,改组为IBM。早期的IBM,产品主要是一些办公管理用的机械,比如打孔机、制表机,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从那时候起,IBM就锁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

1939年,二战时期,IBM将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参与制造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之后,又卖给美军大量制表机。

1943年,研制出真空管放大器。

1945年,成立沃森实验室。

二战后,IBM又将生产线军用转民用,卖给政府大量办公机械。

二战可以看做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二战后,IBM面临选择,是继续机械制表机,还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代表人物恰恰是沃森父子。最终小沃森胜出。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IBM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1952年,小沃森成为新总裁,IBM从此开始引领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IBM因为有了计算机,得以持续发展了半个多世纪;计算机因为有IBM的推广,从科学计算领域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IBM从做计算机开始,基本遵循性能优先于价格和集中式服务的原则。高性能、支持多用户的主机一直是IBM硬件制造的重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略有改变。

1953年,研制出使用硒鼓的计算机。

1964年,IBM S/360大型计算机问世。

1969年,开始研究语音识别。

1976年,乔布斯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 Apple Ⅰ。

1980年,观望了4年的IBM决定开发个人电脑,而且没有交给它最强的沃森实验室做,只是给了一个十几个人的小组。为了尽快出产品,他们打破以前IBM报包办计算机全部硬件软件的习惯,用了微软的系统、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做处理器,委托独立的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

1981年,IBM PC问世。虽然第一批性能只有现在个人电脑的万分之一,但是已经比当时的苹果行李额好得多。所以一上市就占领了3/4的个人电脑市场。

1982年,耗时10年的反垄断官司结束,IBM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允许竞争对手出现。如果不是PC的出现,这个条款对IBM没有什么实质作用,过去一个公司想要开发计算机,必须硬件、软件和服务一起做,门槛相当高。但是有了PC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因为IBM PC是组装而成,所以非常容易仿制。短短几年,其他公司纷纷冒出来了。因为有反垄断法的限制,IBM不能收购对方,也不能阻止对方。加上IBM的客户群,基本都是国政府、军队、大公司、银行和科研院所。它从没有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的经验,也看不上这类产品。直到今天,IBM都是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块卖。一旦签下一个大客户,不仅直接进账上百万美元,还有每年10%的服务费。卖掉十万台PC机的收入差不多,但是可比谈成一个大型机合同难多了,所以IBM不可能把PC业务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考虑。所以康柏和戴尔等公司就逐渐做大了。

20世纪80年代末,PC性能每18个月就翻一番,逐渐能够胜任一些以前只有大型机才能做的工作。个人电脑开始危及大型机的市场。IBM出现严重亏损,这段时期,是IBM史上最艰难的时期。

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出任CEO。他领导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成功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将用户定位在企业级,放弃了自己并不在行的终端消费者市场,复兴了这家百年老店,并开创了IBM的10年持续发展局面。以往,在争夺低端企业用户的竞争中,IBM并没有优势,因为它的产品太贵。在郭士纳任期的最后几年,IBM大力推行开源Linux的低价服务器。IBM的产品头一次比竞争对手便宜了。这样,终于确定了IBM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地位。直到今天,IBM依然是全球高端服务器和大型机系统最大的生产商。

1997年,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2002年,把效益不好的影片业务卖给日本的日立公司。

2005年,把利润低的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彻底退出个人电脑市场。

2006年,和Google、亚马逊一道,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

2011年,IBM市值终于在20多年后,超过了老对手微软公司。

2014年,认为长期来看,云计算的兴起将冲击服务器业务,为了转型做云计算,同时剥离低利润业务,把X86服务器业务卖给联想。

IBM是一个保守的创新者。

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之一。IBM的特点是保守,它一直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的开拓新领域。从机械制表机到大型计算机,到今天的Linux开源服务器,IBM始终牢牢控制着美国政府、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它之前的个人电脑也是针对企业用户,而不是个人用户。在同档次电脑中,IBM的价格比其他厂家贵得多,个人很少自掏腰包购买。IBM在自己的一些核心领域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但并不轻易快速扩展。保守的好处是不容易出错,像IBM这种服务美国乃至全世界核心部门的公司,产品上出一点错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它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从技术上讲,IBM是一家极富创新精神的公司。几十年来,在工业界,只有IBM实验室能够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在很多人的眼里,IBM仅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但实际上,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三大软件公司、第三大数据库公司、世界第一的专利申请大户、全球最大的RISC服务器制造商,拥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 Research(虽然只是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1/10)。


3.苹果公司

1976年,苹果公司成立。

1976年,研制出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 Apple Ⅰ。当时这款苹果机操作并不方便,也干不了多少事,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乔布斯继续研究一种真正能用的个人电脑。

1983年,乔布斯把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挖到苹果做CEO,自己专心做技术。

1984年,新一代苹果电脑麦金托什问世,这是第一款老百姓买得起、拥有交互界面并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

1985年,在这之前,苹果发展顺利,市值也高达20亿美元。也在这一年,乔布斯被斯卡利和董事会踢出公司。斯卡利清楚,以苹果领先的技术,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挣10年钱。他一直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努力为公司寻找新的成长点,但始终不得要领。在他当政后期,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苹果开始亏损,斯卡利不得不下台。他的两个继任者也无力回天。当时还差点卖给IBM和太阳公司,但因为两家公司都看不上苹果逐渐萎缩的个人电脑业务,苹果没有卖出去。

19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立NeXT设计制造工作站,但是做的不是很成功。

1986年,乔布斯收购Pixar动画制作室,重构成一个用图形工作站做动画的工作室。这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工作室,后被迪士尼高价收购。

1996年,苹果当时的CEO决定收购NeXT,也将乔布斯请回来苹果。

1997年,乔布斯以顾问的身份回到苹果,经过权力斗争,9月接管多年亏损的公司。这时候的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已经不可能和微软抗衡,乔布斯索性放弃低端市场,将自己定位于很窄的高端市场,避免和微软、戴尔和惠普的正面竞争。慢慢的,苹果的产品成了时尚的象征。

1998年,iMac诞生,苹果重新盈利。

20世纪最后10年,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一场技术革命开始了。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数字化的信息源。原来的录音带录像带迅速被激光唱片和DVD取代。随着声音和图像压缩技术出现,这些音乐和录像又开始在互联网传播。市面上开始出现一些小型音乐播放器,但做的都不是很理想。苹果很好的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技术问题,开发了iTunes软件和iPod音乐播放器。

2001年,1月份发布iTunes,10月推出iPod,颠覆了音乐产业。iPod外观设计非常漂亮,使用方便,播放时长比其他的的播放器长的多。一推出,就俘获了大批爱听音乐的年轻人。在随后的几年里,iPod销售额突飞猛进,甚至带出了一个产业。不同的厂家,主动为iPod设计和制造各种配套产品,从音响、耳机,甚至皮套等等。乔布斯再创辉煌。

2003年,乔布斯患癌。

2004年,接受手术,以为治愈了。

2007年,iPhone诞生,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

2010年,iPad诞生,颠覆整个PC工业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市值再次超过微软,成为全世界最值钱的IT公司。

2011年,乔布斯去世。公平的说,现在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并非原创,但是苹果把每一款产品做到了极致,这很大程度上因为乔布斯达到了一个将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炉火纯青的境界,而至今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乔布斯在性格和为人处世上并不是一个世俗的好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产品品质格外偏执,所以他几乎看不上任何家具,住所也非常简单,只有很少的东西。他生活的样子就是简单,少量,专注。乔布斯也留下了两句话给年轻人:Stay Hungry,Stay Foolish。

2015年,苹果终于推出智能手表Apple Watch,但市场反应并不算良好。


4.英特尔公司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和IBM、惠普等公司相比,英特尔在很长时间里只能算是个婴儿。第一,公司小、人数少、生意少;第二,产品低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公司都是自己设计中央处理器,这些计算机公司代表了处理器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而英特尔生产的是低性能的微处理器,用以补充大计算机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场。

1971年,开发出英特尔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4004。

197X年,英特尔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摩尔任CEO,实际负责运营的是他的学生格鲁夫,从此,英特尔开始快速发展。

1978年,英特尔开发出8086微处理器,1981年被用作IBM PC的CPU。

1982年,80286处理器问世。

1985年,康柏造出了第一台IBM PC兼容机,这之后,兼容厂家从世界各地冒出来了。这些兼容机硬件不同,但为了和IBM PC兼容,处理器都得用英特尔的。因此,英特尔的崛起成为历史的必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1985年,32位80386处理器问世,英特尔开始扩大它在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市场份额。靠着80386,英特尔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1986年,英特尔公司上市。

1987年,安迪·格鲁夫正式担任CEO,英特尔开始了快速发展的10年,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1989年,定点和浮点处理合一的80486处理器问世,超过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1993年,奔腾系列处理器问世,在随后的10年里,推出了很多代的奔腾处理器,不在以数字命名。奔腾处理器的诞生,使英特尔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由于奔腾处理器的速度已经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从那时起,高端的个人电脑开始取代低性能的图形工作站。到今天,即使是最早生产工作站的太阳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以及以前从不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苹果公司,都开始在自己的计算机中使用英特尔的或者与之兼容的处理器了。

2000年,英特尔的收集处理器XScale问世。Google研究院院长、美国经典教科书《人工智能》的坐着彼得·诺威格有句经典的话在业界广为流传: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0%后,就不用再去想将市场份额翻番了。言下之意,这家公司必须寻找新的成长点了。2000年后的英特尔就处于这样的地位。

2001年,英特尔的64位服务器处理器Itanium问世,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彻底超越以RISC处理器为代表的的太阳公司。

2005年,基于ARM的处理器占到了智能手机处理器市场的98%,英特尔在这个市场明显落后于高通和德州仪器公司。

2006年,双核处理器问世。

2006年,英特尔将通信及移动处理器业务卖给了Marvell公司,从此退出手机处理器市场。而Marvell从此挤进3G手机芯片制造商的前三甲。当年,智能手机一年的出货量不过几百万台,英特尔恐怕没有想到如今智能手机一周出货量就能达到当年一年的水平,否则,再亏损也不会卖掉通信及移动处理器业务。

2009年,四核处理器问世,英特尔继续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占优势。

2010年起,用户使用终端计算机的趋势悄悄改变,随着苹果手机和各种安卓手机出现,加上以iPad为首的各种平板电脑渐渐风行,PC机市场不断压缩。大部分平板电脑用的不是英特尔芯片,而是基于RISC的芯片,也就是ARM控股公司的产品。

2012年,英特尔重返移动终端市场,但效果不佳。

英特尔雄霸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20多年,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是这个市场上唯一的巨无霸企业。但是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饱和深圳逐步萎缩,其愿景不容乐观。英特尔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可以按照摩尔定律规定的速度指数增长。

40多年来,英特尔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赶上了个人电脑的浪潮,尤其是有个微软这个强势的伙伴。IT业者甚至将整个PC时代成为WinTel时代,即微软的Windows和Intel的处理器。


5.微软公司

1975年,微软公司成立。

1980年,微软为IBM PC免费提供BASIC,同时以每个拷贝5美元将DOS预装在IBM PC上,这个价格便宜的大家懒得用盗版。免费的BASIC和预装的DOS都只是诱饵,意在吸引计算机爱好者和软件公司在上面开发应用软件,是用户对微软产生依赖。

1981年,乔布斯犯了两个个致命的错误,他请微软为苹果开发应用软件,给盖茨看了新设计、还没有上市的麦金托什个人电脑和漂亮的基于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这等于告诉了盖茨以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而且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应该给盖茨看。计算机工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容易出现垄断公司,乔布斯和盖茨都想做垄断者,但两人方式不同。乔布斯想做IBM那样的垄断者,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垄断,这在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盖茨的天才指出在于,他在个人电脑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主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间接垄断了整个行业。因为操作系统是在出售计算机的时候预装好的,一般用户没有选择权,所有的应用软件又必须在操作系统下开发。在技术嗅觉和产品设计上,乔布斯好于盖茨,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要强于乔布斯。从生意经上讲,盖茨深知挣大钱和挣小钱的关系。他和巴菲特做法相同,都是从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挣一笔,而不是从富人身上很宰一刀了事。如果是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都写在脸上;盖茨则是一个平衡木冠军,看似木讷,其实聪明藏在肚子里。

1981年-1990年,微软和苹果开始合作,一边帮苹果开发应用软件,一边从苹果偷艺,同时布局自己研发图形操作系统。在市场上,则尽可能用他落后的DOS系统坚持。而苹果这个时候又犯了一个错误,拒绝开放麦金托什计算机技术。一开始,它的劣势还不明显,由于IBM PC的开放性和信息工业全球化效应,是IBM PC兼容机越来越便宜,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最终超过苹果。

1990年,正值乔布斯和斯卡利内战之时,微软推出基于图形界面的Windows 3.0操作系统,一举夺得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微软帝国开始形成。Windows 3.0,更准确的说是之后的Windows 3.1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PC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再也不用记住命令,只需要点击图标就能操作电脑,这对计算机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突破了DOS在使用计算机资源上的限制,使得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硬件资源,开发出各种软件,大大刺激了硬件开发商提高硬件性能的动力。最重要的是,从此确定了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上游就是微软。

1993年,微软推出视窗版软件Excel,最终挤垮了这个领域的莲花公司。

1995年,Word 95问世,微软最终击垮了这个领域的Wordperfect公司。

1995年,浏览器IE问世,挤垮了网景公司。之后,公司陷入内斗,公司今后的发展应该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中心进入企业级市场,还是以IE浏览器为中心进入互联网市场。这两个一个是进入计算机的入口,一个是通过计算机进入互联网的入口。最终操作系统派胜出,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了体面而残酷的清洗,IE浏览器从此进步缓慢。

2000年,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2004年,微软进入搜索领域,开始和Google展开竞争。

2007年,微软推出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堪称微软史上最失败的操作系统。

2008年,微软收购雅虎无果,聘请雅虎的陆奇掌管整个在线部门。

2011年,和诺基亚达成协议,为后者提供手机操作系统。

2013年,收购诺基亚的手机部门。

微软的兴衰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它兴起于个人电脑的浪潮,同时随着这次浪潮已经接近尾声,而进入发展的中年期。第二,它过强的桌面软件的基因,使得它无法站到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它今后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在线部门和游戏部门能否在下一次技术革命中胜出,但按照目前微软缓慢的前进步伐来看,希望比较渺茫。


6.甲骨文公司

软件的历史和计算机的历史一样长,但是纯软件公司的历史还不到40年。40年前,整个计算机工业的模式都是制造硬件、搭配软件和服务,IBM、惠普都是如此。树立起这个商业模式的是两个公司,一个是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的稳如盎司,另一个是企业级市场的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埃里森这个人,埃里森和乔布斯是硅谷最有个性的两个人,两个人一生的敌人比朋友多得多,但都将对方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

埃里森的极具个性,非常张扬;而且为了出国不计成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商业眼光敏锐,执行力非常强。这种性格促使他达成了很多在他人看来根本做不到的奇迹。跟盖茨和乔布斯一样,他对竞争对手毫不留情。事实上,如果埃里森处于盖茨的位置,他对PC行业的垄断会更强。在过去的30多年里,埃里森扫荡了几乎所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公司和应用服务公司,除了IBM和微软。手段也非常简单直接:恶性竞争和强行收购。

1977年,埃里森等人创立了甲骨文公司的前身软件开发实验室。

1978年,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系统Oracle1诞生,不过,这个软件从来没有面市。

1979年,Oracle2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纯软件公司开发的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埃里森为了利用他过去为军方开发项目的关系,把这个数据库卖给了美国空军。为了强调公司的数据库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公司改名关系软件公司。

1981年,IBM的古普塔加盟公司,为公司写了第一份商业计划书,明确了公司今后开发通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的发展方向。

1982年,正式更名为甲骨文公司。

1984年,红杉资本注资甲骨文公司。

1986年,甲骨文公司上市。

20世界80年代中期,计算机产业终于出现了软硬件分离的格局。在这次计算机工业分工的发展浪潮中,甲骨文功不可没。和甲骨文同期崛起的软件公司还有微软,二者的商业模式类似,都是只卖软件,一个在企业级市场,一个在个人用户端。

1994年,收购DEC数据库部门RDB,开始了长期大规模并购的历史。

1995年-1996年,埃里森提出了网络PC的概念,甲骨文发布自己的浏览器,虽然产品不是很成功,但被认为是云概念的前身。

2000年,甲骨文最可怕的对手,IBM的郭士纳和微软的盖茨都退休了。终于到了甲骨文追赶他们的时候,很快甲骨文和IBM、微软在数据库市场三足鼎立。但之后,甲骨文发展速度远高于对方。

2004年,甲骨文以103亿美元的高价强行收购了仁科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IBM和微软的综合。

2005年,高价收购Siebel系统公司。

2008年,高价收购BEA系统公司。

2010年,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份额首次超过50%。

2010年,并购太阳公司。

2011年,大量收购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公司,高调进入云计算领域。

2014年,埃里森辞职。

甲骨文的兴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最早看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市场前景,并且在商业模式上优于IBM。甲骨文的管理风格务实且严格,公司的发展平淡无奇、很少犯错,公司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证明了软件公司不仅可以考卖软件的使用权而独立于硬件公司成立,并且可以比硬件公司获得更好。

甲骨文的成功,再次说明了创始人和领袖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埃里森,就没有甲骨文今天的辉煌。

7.思科公司

思科是一个标准的网络时代弄潮儿,它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而一度衰落。

和惠普、太阳、雅虎、Google等公司一样,思科是个标准的斯坦福公司。斯坦福各个系都有自己联网的计算中心,网络之间通过路由器连接。但当时,由于不同网络设备厂家采用的网络协议不同,每家公司都要推广自己采用的协议,没有哪个公司愿意为其他公司做路由器。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明显。

1984年,思科公司成立,思科的两个创始人发明了一种能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各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

1986年,市场上一下子出现了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思科顺势推出第一款多协议路由器产品。思科的发展是本书所有公司里最一帆风顺的。它早期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而思科的幸运和以朗讯为代表的传统电信公司的不幸互补。互联网的兴起,促使思科逐渐壮大,也使得朗讯日渐衰落。

1990年,思科上市,两个创始人成了亿万富翁,选择了退休。

1995年,钱伯斯担任CEO,开创了思科王国。在思科的发展过程中,钱伯斯的作用远远大于两个创始人。他成功的秘诀有两个:第一善待员工,他把40%的期权分给普通员工,这么高的比例在美国的公司里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钱伯斯对待早期员工的方法也非常厉害,这批员工优缺点鲜明,在硅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钱伯斯采用了宽容内部创业的政策,公司员工可以在公司内部创业,公司给予投资,成功了公司回购,失败了也好商量。思科通过这种方法,基本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因为一旦有了更好更新的技术,思科总是能有钱买回来。第二无条件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钱伯斯手中,思科由一个主营路由器的公司,变成有几十条产品线的网络通信设备公司,以满足客户对一站式解决方案的需求。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到有不少共同之处,思科这种做法,一般公司是抄不来的。

2000年,思科发展达到高潮,垄断了多协议路由器的世界市场。市值一度超过微软,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公司。

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思科业绩急剧下滑,股价下跌80%以上。

2003年,思科在路由器市场增长空间非常有限了,钱伯斯通过早期的未雨绸缪,使得思科在这一年能够在VolP等领域快速发展,公司重回上升轨迹,但开始受到来自华为的挑战。思科真正的对手是华为。华为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远没有思科壮大,但是华为占尽中国制造的优势。简单来说,一个原本只能在北美和欧洲生产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到日本和韩国,然后落脚中国。欧美公司能挣钱的时间只有从美国到中国的这段时间,以前这段时间可以长达数十年,现在只有几年时间。一旦一种产品可以在中国制造,它的利润空间就会薄到让欧美公司退出市场。另思科非常烦恼的是,华为追赶速度还非常惊人。但是,VolP并没有帮助思科走出增长停滞的困境。既因为运营商在选择网络设备和存储服务器时选了更便宜的华为产品,也因为设备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内容服务的重要性,这也使得Google和Netflix这些公司得到了实惠。

2011年,由于思科业绩长期停滞,外界要求钱伯斯辞职的声音越来越高。

2015年,开创思科王国一代传奇CEO钱伯斯辞去CEO。

2015年,华为超过思科销售额,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公司。


8.雅虎公司

100年后,如果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杨致远和戴维·费罗。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了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开发、免费和盈利,并且发明了让用户和客户可以不是同一个人的新型商业模式,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

1995年,在各种巧合下,雅虎成立。

1996年,雅虎上市,创下新公司上市最短时间的奇迹。

1998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长期压制住了美国在线和微软的MSN。

2000年,所有的公司都看到了一点:对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是流量,但其他人没有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是平等的。在广告业,非常讲究门当户对,一流品牌必须在一流媒体做广告,永远也不会在二三流网站做广告。所以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像雅虎一样盈利。

2000年,采用Google的搜索引擎。

2001年,由于互联网泡沫,股价达到400美元的天价。

2002年,雅虎和前面公司不同,那些公司无一不是业界技术上的领袖,而雅虎从来不是。自诞生起雅虎就一直提供网页搜索服务,但它自己从来没做过搜索,而是直接收购了搜索引擎Inktomi。雅虎崇尚传统媒体的手工编辑工作,而不是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信息,这和技术公司的思路完全不同。

2003年,和Google分道扬镳。

2005年,投资阿里巴巴,成为雅虎最成功的投资。

2006年,由于自身存在众多问题,雅虎还是被Google超越,退居互联网行业第二,从此一蹶不振。

2008年,微软意欲收购雅虎,但遭到杨致远等人强烈反对,收购未达成。

2012年,创始人杨致远辞去雅虎一切职务。

一个公司从诞生到衰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和我们人的生命由生到死一样。美国财富500强的公司平均年龄只有38岁,可见办一个百年老店有多难。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困难。


9.惠普公司

1939年,惠普公司成立,主要业务是生产振荡器等电子仪器。经历二战后,惠普得到了发展。

二战后,斯坦福大学财政困难,把学校的一部分土地租出去,办起了斯坦福工业园。惠普成为入驻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之一,此后的几十年了,和斯坦福一直着良好的校企关系。惠普从斯坦福获得了无数优秀毕业生,同时在很长时间里,也一直是斯坦福最大的捐助者。

1957年,惠普上市。

1966年,惠普进入计算机市场,成为IBM除外的7家小计算机公司之一。

1984年,惠普进入打印机市场。

1989年,收购计算机公司阿波罗。

1995年,收购计算机公司Convex。

90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顶峰,成为世界第二大的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仅次于IBM。

90年代后期,惠普经历不太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巨星渐渐暗淡下来。衰落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领导者的错误。公司的产品线非常长,内部非常混乱,为了以后的发展,惠普进行了产品调整。第二个就是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1999年,卡莉·菲奥莉娜成为惠普历史上第一位女性CEO。

1999年,制造仪器部门剥离上市,成为独立的安捷伦公司。

2001年,收购康柏公司,成为史上最有争议的收购案。几天后,9·11爆发,美国经济急转直下,惠普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2002年,惠普出现首次巨额亏损。在接下来卡莉·菲奥莉娜执掌的几年中,惠普从一家科技公司变成了电器公司。它在个人电脑领域输给了戴尔,在数码相机上输给了佳能、尼康和索尼,在打印机上输给了爱普生和佳能,可以说一败涂地。

2003年,硅谷开始复苏,很多公司回到并超过2000年的水平,但是惠普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2005年,卡莉·菲奥莉娜因业绩不佳离职。马克·赫德接掌,开创了惠普五年高速发展期。赫德一上任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裁撤了水平很高但对惠普没有太大用处的研究部门,从戴尔手中夺回PC市场份额,恢复惠普作为技术公司的形象。

2008年,惠普超过IBM成为全球营业额最高的IT公司。

2010年,本来如果给赫德更多时间,惠普完全有可能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正轨,但是马克·赫德因性骚扰引发的滥用公款事件离职。惠普再次陷入领导人危机。

2011年,惠特曼成为硅谷第二位女性CEO,虽然稳住了惠普的颓势,但这家硅谷最老的IT公司前景依然不妙。

2015年,惠普将企业级软件和IT服务业务拆分为惠普企业,单独上市。

虽然惠普没有领到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10.摩托罗拉

1928年,摩托罗拉成立,最开始叫高尔文制造公司,生产汽车收音机,摩托罗拉就是这种收音机的品牌。

1940年,摩托罗拉推出步话机。

1942年,摩托罗拉推出手提式对讲机。

二战后到90年代初是摩托罗拉的黄金时代,它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其他公司无法相比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

1946年,摩托罗拉推出汽车电话。

1947年,公司改名摩托罗拉。

1963年,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方形彩电显像管,它迅速成为行业标准。

1967年,发明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电,这标准着摩托罗拉有能力进入民用市场。

1974年,因为在家电市场的尝试不顺利,将彩电业务卖给日本的松下公司。

1979年,摩托罗拉的业务由无线通信扩展到计算机的半导体芯片,推出68000处理器,成为所有小型机和工作站的首先芯片,也是苹果公司麦金托什电脑的CPU。

1983年,推出第一部商用移动电话。

1990年,摩托罗拉营业额在IT公司中仅次于IBM和AT&T。

90年代初,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服务器三个领域的技术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且产品声誉极好。很多事情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也使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度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199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GSM数字移动电话。

1991年,启动铱星计划,这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了不起、最可惜,也许是最失败的项目之一。

1998年,由于在数字移动电话发展上的犹豫,在移动电话上被诺基亚超越。

1999年,铱星计划破产。

2003年,剥离半导体部门。

2004年,半导体部门上市,即飞思卡尔公司。

2007年,加入Google的Android联盟,逐渐停止所有非智能手机业务,专注于Android智能手机,手机业务开始回升。

2011年,一分为二,分成了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两个独立上市的公司。

2011年,Google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于次年完成。

2014年,Google将摩托罗拉卖给联想,致此,曾经被看做美国高科技娇子的摩托罗拉被移出了美国公司的名单。

摩托罗拉作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的先驱和领导者,开创了整个产业。遗憾的是,它只领导了移动通信的一波浪潮,就被对手赶上并超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56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42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25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14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3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17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8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5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9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92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帝国的余辉:AT&T AT&T 本来有两次绝佳的发展机遇,2000 年前后的网络革命,和从九十年代中期延续至今的无...
    幻无名阅读 1,317评论 0 1
  •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些科技公司,像IBM、苹果、微软...
    游冶星河阅读 3,294评论 6 14
  • 在人类近百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史上,总有一些公司幸运地站在了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引领着一波一波科技浪潮,不断推动时代向...
    小小的Jobs阅读 762评论 0 0
  •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一、AT&T公司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由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于1877年成立,成立了史上最大...
    风之谷的煤煤球阅读 574评论 0 1
  • 简单说,就两句话:IT史记-从宏观上看IT行业发展。扩展眼界。竟然由一本IT历史书入门经济学! 后面从以下几个方面...
    monvhh阅读 2,170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