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石鱼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2015年五四青年节在先锋书店初次接触微习惯这个概念。《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在简介里这样说,“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这个评述一下就激了我对它的好奇心,隔天便开始练习晨间阅读。起初只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还有万一坚持不下来会是些什么原因。
我的睡眠还不错,每天平均7.5小时,通常都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晚上十点睡,早上五点半醒,十点半睡,六点醒。所以我不必依赖闹钟叫我起床,也就是说在早起这件事情我不需要依靠外在驱动力。
接下来说说我最初的阅读。我没有给自己规定任何形式。醒了坐起来就读。捂在被子里半躺着读可以,穿好居家服坐到书桌前读也行。没有特意选择读哪一类书籍。手边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去评判书本身好与不好,适不适合,只是去读。
记得当时读的第一本书是有次出差因航班延误在机场书店买的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每天起床后阅读半个小时,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而这一周的刻意练习对我之后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也表明,要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七天。
一件事情一旦开始了,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想接下来要做的事。这也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最直接的体现。
快读完第一本书时,我就开始着手选第二本书。在了解自己阅读速度的基础上,挑字数差不多,内容形式稍有变化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确保阅读量。这个阶段就是让自己慢慢去适应阅读的过程,去体验专注。
传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实际上习惯养成需要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这个差异主要体现在习惯的大小不同和人的有意识选择上。所以不要迷信他人的经验,也不被具体的时间困扰。
微习惯是很小很小的习惯,耗费的时间精力少,实施起来相对容易,才能通过积少成多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今年偶然一次打开豆瓣我读,看到平台统计的阅读数据,才知道自己在过去的两年里读了将近110本书,平均阅读量一周一本。
这就是微习惯带给我的惊喜。而今读书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了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坚持某件事或者想要达成某个目标非常难。比如,为了减肥,我们决定要每天跑步至少半小时;比如为了提升个人素养,我们决定读很多书;比如为了练习写作,我们决定每天更新一篇文章。可是,口号喊起来容易,行动却总停留在万事开头难的阶段。还有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因为不能坚持而放弃。
找到适合自己的微习惯,刻意去练习,不去期望短期内的成就感,同一时间不要选择多个微习惯,目标不要定的太大,才能利于微习惯被更好地坚持下去。
任何改变都取决我们有意识的选择。当你真正想要做出改变,微习惯会帮助你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逐步达成目标。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你如何过一天,就是如何过一生”。时间于每个人而言是均等的,你把它投入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变化。你投资自己的每一天,时间会在将来的某一刻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