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简书这个平台下了又删,删了又下,劳动节的前一天,再次尝试。
写作和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外化,特别在现代社会,写作和表达能力往往作为一个可外化观察和评估的重要指标。再功利一点说,写作与表达能力及作为其基础和本质驱动的思维能力在任何职场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它作为核心能力来培养,正式提上日程。
希望坚持于内于外都能带来向好的反馈!
#阅读/听书笔记
#书籍:《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十年典藏版)(全两册)》,作者:吴晓波。
#总序“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01批注
与我而言,写任何笔记最需要克服的就是“求全责备”“完美主义”的习惯,这种习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总想做个勤劳的搬运工,恨不得把所有自己觉得有道理却说不出来的话全部誊下来,但往往誊下来只是给了一种已然内化的错觉以及虚无又短暂的满足感。二是总想把自己脑中片刻所过的千万飘散的思绪都收藏起来,不想有丝毫遗漏。对此,在开始之前给自己三点提醒:一、与其做搬运工,不如勇敢忠实于当下的思绪,并努力把散乱的思绪尽量归拢、组织,精准表达。二、想要什么都抓住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与其想要收集所有的思绪和感受,不如以“培养思考、表达与写作能力”的目标为指引,取精,从而在巩固的基础上慢慢却扎实的延伸、发展,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三、忠于当下!不必想着一遍读透,每一遍都有收获即可!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让我想起“存在即合理”。二者的逻辑基础和本质(暂未能总结好)是一致的,却各有偏重,出发点或观测点稍有不同。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除去句式上的相似,我不会把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托吴晓波的福,我稍微拓展了一点点思考及观察的维度:“对朝廷与忠臣、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的不同境界的解读”。稍稍总结,也许可以替换成:心在权力中心(从前以朝廷为表现,如今很明确是人民),无论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是什么;功为天下,不必计名利之远近多少。似乎稍稍靠近二者思维相似点,但仍未能总结清楚。
“均势”
曾经为自己总在寻找“平衡”却不得而苦恼。如今看来,这也许是永恒的课题。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还是社会还是国家甚至宇宙,都是从变动中寻求平衡,达到平衡的一瞬便开始酝酿变动,酝酿下一次寻求新的平衡的旅程。时间在其中则是一种可度量并用以构建参照系的维度和参数。有时候需要非常小的时间观测单位,如复盘一次吵架;有时则需要相对大的时间观测单位,如讨论国家社会的发展。
“两千余年来的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变革和最终形成的制度模型,其核心均是保持各个利益集团的均势,从而达到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稳中向好)”。
制度模型可以理解成一套自我规训的规则、习惯;政治经济变革,小的算是规则和习惯的微调,大的则是底层思维和认识的更新换代(大多由客观条件的发展质变或飞跃性的发现带来)。突然想起昨天看的电影《海兽之子》,电影是看的一头雾水,但记住了弹幕中的一句话:“小到细胞、人类、一切地球生物的生长发展,大到宇宙洪荒的演变,都是一样的。”不一定对,但在一定范围内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毕竟目前还在社会历史范畴,社会历史的最小单位是人。由此,把社会历史之发展与人之成长发展进行比较思考,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学习思考方法。
“就在我进行着这一个漫长的写作过程之际,我们的国家一直处在重要的变革时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它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同时,种种的社会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莫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国家,你无法‘离开’,你必须直面。”
重回中心与种种矛盾;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利益博弈;无限希望与矛盾重重
离开与直面
这段写得真好!总分总呼应+怎么做
“如果把当代放入两千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法,每一个繁华盛世,每一回改朝换代,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
我们正穿行在一条“历史的三峡”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现在连接着过去,过去指引着当下。
费正清曾告诫他的学生说,“在中国的黄河上逆流行舟,你往往看到的是曲弯前行的船,而没有注意到那些在岸边拉纤的人们”。我记住了他的这句话,因此在我的著作中,有血肉、有悲喜的商业人物成了叙事的主角,在传统的中国史书上,他们从来都是被忽视和妖魔化的一群人。
要看到历史中的人!
即便走得再远,我对历史的所有好奇,也全部来自现今中国的困顿。
谁不是呢?总是现实的困顿启人思考、反省。遇到困难是上天在提醒你该补作业了!
与历史修好,在过往的经验中寻找脉络,或许是解读和展望今日及未来中国的一条路径。能否在传统国情与普世规律之中探寻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实在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说的太好!
我不能保证所有的叙述都是历史“唯一的真相”。所谓的“历史”,其实都是基于事实的“二次建构”,书写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之下,对事实进行逻辑性的铺陈和编织。我所能保证的是创作的诚意。
工作、生活、交友等等皆如此!不断追求并尽量保证一定条件和前提下的100%完美,必须保证100%诚意!
20世纪60年代的“受难者”顾准在自己的晚年笔记中写道:“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需乞灵于上帝。”他因此进而说:“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论,必须承认一切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都是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
原来这是吴晓军的诚意!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任何一段历史,都是那个时期的国民的共同抉择。
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并勇敢贡献于这个“共同抉择”!
02积累
不无偏见:多少有些偏见
先验论:出现于19世纪30和40年代,领导人爱默生。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姑且理解为:先验论是从结论(猜想)出发找现实验证?
03提问和延伸
“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
“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