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古称蒲圻,县级建制历史近一千八百年,是一个茶业历史十分悠久的江南重镇。羊楼洞属于蒲圻,因为羊楼洞是蒲圻县的一个镇;蒲圻也属于羊楼洞,因为蒲圻县属于羊楼洞茶区。
《湖北通史•明清卷》记载:“武昌府蒲圻县,水多山多田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茶叶生长,乾隆以前,其产茶区分布在县东南以西的崇山峻岭地带,乾隆以后,种茶面积由西乡芙蓉山扩大到城西南、正南、东南一带。”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也记载:“湖北羊楼洞一带,皖南建德、祁门,及江西等省,种茶制茶业,都因出口的增长而有很大发展。”
赤壁地区大部分属微酸性黄红壤土。年平均气温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无霜期达220-300天。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在茶叶的生产贸易史上,中国生产外销茶叶的主要茶区,一般都在北纬23°—31°之间,最佳产区在27°—31°之间。而赤壁,正好处在北纬29°-30°线上,属于茶叶最佳产区。
《湖北茶史简述》记载:“南北朝时期,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当时的武昌郡,包括现今蒲圻。
据传,唐代太和年间,因朝廷喜爱“羊楼洞茶”而定为贡品,并派官员实地考察风土人文;其气候地貌万山如羊,街市茶铺馆楼林立,石人观音洞泉如仙。因而将此处以“羊、楼、洞”三个字命名,皇帝对此地下诏“万民种茶,昌盛大唐。”
赤壁历史上盛产名茶。从程启坤、姚国坤著的《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唐代,隶属于鄂州的蒲圻不仅是重要产茶区,而且其主产的“鄂州团黄”已成为全国名茶。
美国作家威廉•乌克斯写于20世纪初的《茶叶全书》记载:“唐朝(618—907年)时,茶树已经遍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安徽、山西、贵州等地,其中湖北、湖南的茶叶以品质优良而著名。因此,这两个地区所产的茶叶均被当作贡品。”
《湖北茶史简述》记载:“至清末,羊楼洞所产的茶叶品种有:物华、桦华、精华、月华、春华、天华、天专馨、夺魁、赛春、一品、谷芽、谷蕊、仙掌、如栀、永芳、宝蕙、二五、龙须、凤尾、奇峰、乌龙、华宝、惠兰等二十四种之多。”
柯秋先编著的《茶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还将“羊楼茶”列入全国十五大名茶,并有如下描述:“在湖北蒲圻县西六十里的羊楼洞,所产的茶极佳,因以产地闻名;茶色清淡味香,初饮入口并无特别,但过些时候舌体如生清风,满口凉爽。”
相传赤壁的松峰绿茶自明代起就是上贡朝廷的御茶。清代乾隆年间,赤壁上贡朝廷的茶叶开始改用砖茶,所以赤壁砖茶也有“贡茶砖”之称。在1909年的武汉劝业博览会上,蒲圻参展的商品名称直接标明的是“贡茶砖”。
何新华著的《清代贡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披露:各省官员例贡中,两湖地区的端阳贡中就有砖茶一箱,湖广总督的贡品也是砖茶5箱。就当时来说,湖广地区的砖茶产地只有赤壁的羊楼洞茶区。砖茶之所以成为贡品,一是因为它品质优良,二是它乃湖广地区重要的特色物产。
原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的刘宝建女士曾经负责故宫生活类文物的清理工作。她告诉我们,清宫遗留文物中,仍然有部分砖茶被收藏。
砖茶作为稀有贡品,也通常被朝廷用作对外国使团的赏赐品。乾隆58年8月29日,清廷于太和门颁给敕书。英国正使、副使、副使之子、总兵官、副总兵官,通事、管兵4人,代笔、医生等官9人,共20名成员,其赏赐物品里均各有砖茶2块。
(冯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