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To Live》
作品简介
《活着》是我国作家余华的知名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92年,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听徐福贵在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后,亲人离世,苦难不断,最终只剩下孤寡老人和一头老牛的人生故事。
创作故事
关于作者
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其实他早在6、7岁的时候就因为海盐县小学和中学的图书馆以及街道上的大字报有了文学的兴趣,他曾经参加过1978年恢复的首次高考,他在18岁高考落榜后就去卫生院做了牙医,据说是因为不想要做牙医,想睡懒觉,不想上班就另谋出路,他向往海盐县文化馆的工作,19岁的余华开始尝试写作,一次次坚持除了上班以外的时间坚持阅读和写作,坚持投稿后,他终于有所成就。在他23岁时就发表了自己的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接着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和《文城》等作品、,他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并走向国际,去过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有过文学交流。2003年他靠《许三观卖血记》他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他靠《活着》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余华的感情生活
余华在26岁和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银春结婚,可惜的是挨不过七年之痒,他们的感情只维系了6年就离婚了,后来他在第二年32岁的时候和作家班的同学陈虹结婚,后来二人育有一子,据余华说陈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创作。
余华是个“段子手”?
余华后来爆火的时候,许多人看余华的采访都觉得异常有趣,鼎鼎大名的作家原来是如此的接地气。
他小时候的趣事非常多。
据说他小时候经常在稻田里玩,闯祸了就藏在稻田里,等到父亲找来的时候就开始哭,还要把握时机,不然还怕父亲找不到自己。在稻田里最长的时候等到睡着了。
他以前还躲在太平间里睡觉,他发现里面很凉快,睡醒后不像在凉席上一样会留下汗水的人形,于是后来他经常去里面午睡。
他小时候还是个演技派,因为他的父亲是医生,他假装不舒服的时候不敢说会被发现的发烧,转而说自己肚子疼,结果后来被莫名其妙的绑上了手术台,就这样割了自己并不疼的阑尾。
他走上写作之路也是因为不愿意做牙医,想睡懒觉,不想上班的故事。
后来他的作品在某一天收到北京文学杂志的电话说需要修改结尾的时候,余华的答案也非常有趣,他说:“是不是只要我改的光明了,就可以发表?只要能给我发表,从头到尾都给你改的光明。”
他还曾经自嘲:“那些人说我写文章很简洁,其实并不是的,我只是认识的字少。”
作品来源
《活着》这部小说,起源于余华在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在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深受这首歌的故事感动然后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想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于是后来就真的有了《活着》。
主要内容
小说整个故事都是围绕,老人福贵的人生回忆。
徐福贵本来是个地主少爷,他在年少不懂事,吃喝嫖赌,被龙二设局骗光了家产,后来妻子不离不弃,他开始醒悟要发奋图强,结果被抓去成为了国民军,好在解放军后来俘虏他后,出钱给他返乡。遗憾的是,后来亲人相继去世,儿子被人抽死,女儿生孩子大出血而死,老婆去世,女婿死于工地事故,孙子吃豆子撑死,最后只留下老福贵和一头老黄牛。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活着》是一部展现生活磨难的深刻作品。生活是很美好的,活着也是很艰难的。我们就是不断地在生活的苦难中逐渐寻找自我,寻找活着的意义。活着或许没有意义,但活着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活着是一种需要依靠经历磨难后的坚强意志去活着。活着是非常真实和难能可贵的。
面对诸事艰难,我们要有笑对生活的人生态度,和豁达从容去发现世界万物的美好和生机。愿你活着,也不仅仅只是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