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圣博
在夜里空荡的地铁上,如果有人走过来紧挨着你坐下,你会很不自在,甚至会起身换个地方。
排队时,如果有人凑近贴着你后背,你恨不得抡拳把他砸开。
在心理学上,1.2—2.1米是人类的“社交距离”,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46—76厘米属于“个人距离”,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陌生人更进一步,就会让对方感到被侵犯。
陌生人或熟人之间的界限感,可以用空间上的距离来衡量。而中国人的痛苦,却往往是由家庭内部缺少界限感引发的。
这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
他认为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清晰划分了人际界限。一个人若是缺乏界限感,往往会生出两种行为:一是常把自己的事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一位人在三旬的好友曾向我诉苦,说他爸妈直到现在还像管小孩一样处处监督着他,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恋爱。碰巧他的父亲和他在同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在单位,他的一举一动全都在父亲掌控中,每天几点上班几点回家工作该怎么干话要怎么讲统统都要被上课,若是不听,父亲就要暴怒,还总说:“老子活了这么大岁数,还不如你?!”
在家里,他连放松时的坐姿都要被他妈呵斥,他母亲每天唠叨他的就两件事,一是用自己在事业单位几十年的“忍术”教育他要安于现状,忍受从不上涨时有缩水的可怜工资,忍受国企中混吃等死嫉贤妒能的氛围,忍受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的现实。他母亲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们不都这么熬过来的吗,大家不都挣这点吗?谁也没像你这么不安分的,就你特殊!”
而当他告诉家里体制外的机遇更多回报更丰厚,去一线城市的发展前景远非地方可比,自己想去尝试尝试后,却没有一次不遭到爸妈的严酷打压、无情嘲讽。“沈阳装不下你了是吧?”“北京多难打拼,就你这样的去了能干啥?”“北京白领工作两三年就能当主管?月薪15000?扯什么蛋!”“互联网不就是网上卖东西吗?那是正经职业吗!”
朋友说,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一句话:夏虫不可语于冰。
母亲唠叨的第二件事,是逼他相亲。即便他已明确表示拒绝,母亲还是以平均每月两个人选的速度往他身上揽。而且经过母亲把关,约面的女生特点出奇一致:工作钱少活轻离家近,不求上进乐得安逸,颜值更是一个比一个低。按他爸妈的说法,这样的女孩是过日子人,娶到家里放心。
朋友说,每次相亲,心情都像去上坟。
我问他,你就不能不去?
他说那还得了,回家准得遭受爸妈的雷霆怒火,连怨带损,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而且一骂就是好几天。他有时感觉自己像个窑姐,不出来接客就得挨骂挨罚。
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多少父母跟我这位朋友的家长一样,对子女的工作、生活、择偶甚至婚后生活指手画脚,越俎代庖,给孩子带来无尽困扰却不自知。
在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说:“父母皆祸害。”
2006年,当这本小说被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后,杰丝的这句话迅速蹿红。有一个豆瓣小组就是以这句话命名,这是一个拥有10万多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祸害”一词被这些80后子女借用形容自己父母。
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印记来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他们大多数人喜欢从众,看重集体意识,压抑个性,藐视独立,习惯把子女视为私产,以爱为名无度支配。他们不懂得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感,也不懂得尊重多元化,非我族类,必喊打喊杀。
曾有个好友跟我说,他每天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家。下班后,他总是一个人跑到书店、咖啡馆、电影院、公园打发时间,实在没地方去干脆就回办公室加班。即便回到自己家小区,他也习惯躲在车里听听节目,看看电子书或刷刷头条。他说,和没有界限感的父母住一起,简直是场浩劫。
“家本来应是甜蜜温馨的,可实际上我受到的许多刻骨伤害,都来自我家人。那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恶毒,把一切尖酸刻薄隐藏在关心之下,以爱为名。”他管这叫“中国式恶毒”,并痛斥这种由缺乏界限感导致的尊重缺失。
他说,同龄人大多都遭遇过这些伤害: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往往成为家长和别人套交情的工具。爸妈在赞美别人家孩子过后,一定会贬低一下我们,不管情况是否属实。
长大些,我们又成了家长和单位同事搞好关系的谈资,当着众人面,我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被鸡蛋里挑骨头。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管你会怎么想,就像和别人在议论家里的猫狗。
等你工作了,爸妈又开始百般瞧不起你的工作,“说你们是屁大点的单位怎么了,不对吗?”“挺大个人一个月挣那一脚踢不到的钱!”“在你们那当个破总监算啥啊,干得这么起劲!”
可当你说好吧,我不干了要跳槽,涨薪晋升机遇更多,他们马上又跳出来破口大骂:“稳当的单位不待,作什么啊!”“你要跳槽,谁要你啊!”“怎么单位那么多人都干着,就你要走?装不下你了?”
爸妈逼你去相亲,满口盘点着对方条件,“机关事业单位,多稳定啊!”“家境可以,没负担啊!”“挺听话没主意,能听你的!”“没追求混日子,顾家啊!”“长相不好看,安全啊!”说半天,却没一句问你,喜不喜欢对方。
当你拒绝和相亲对象相处时,家人马上又会骂起来:“你有什么资格挑啊,你混出啥样了?”“人家能看上你就不错了!”“你看谁谁家孩子跟你一样大,都生娃了,你好意思吗,死去算了!”
好友说,他到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己找不找对象跟爸妈有什么关系。“你知道吗,当你最信任的人一次次像洗脑一样告诉你‘你不行’,就算你行,你也会不行。”他说这是一种慢性毒药,积重难返时你就会放弃反抗,默认自己是个废物,失去自我意识,泯然众人。或者确切地说,泯然父母矣。
后来在一次聚会上,当大家的话题偶然被牵到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干扰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包括我在内,原来有这么多人正遭受着家庭成员界限感缺失的困扰。
父母的越界,固然有其自身问题,但从另一方面讲,正是我们没有原则地退让,才纵容了父母肆意侵入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应对这个问题时的策略。
以往,当父母越界干扰到我们的私人空间时,我们总是怕伤害到他们感情,顾忌“孝顺”这顶大帽子,对他们的行为欲拒还迎。结果是一边苦不堪言,一边得寸进尺。而当父母能用痛苦来控制你的时候,其实你就是同谋。最恶劣的后果是,你痛恨他们,可却终究也成了他们,将这种扭曲的控制行为投射到下一代身上,恶性循环。
如果不想这样,你就不能再继续沉默忍让,你必须勇敢站出来坚定地拒绝:我爱你们,也感恩你们对我的爱。但爱是尊重,不是控制,是真善美的表达,不是气急败坏,是坚守各自空间时向对方递出的橄榄枝,而不是践踏对方家园吹灯拔蜡的风霜刀剑。
你要让父母清晰知道自己的界限,这界限不许任何人轻易打破。如果你的父母因这种界限感而情绪失控,你更要让他们懂得,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通过你的牺牲来得到满足。
爱是双赢,不是牺牲。爱有边界,需要守护。这个过程或许充满痛苦,但阵痛过后,海阔天空,走上正轨的家庭关系,会让你愈加自信快乐,真正成为自我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