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有几点比较深刻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01
接纳父母
接纳自己的父母,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无从选择的,是无法抗拒、拒绝、否定、代替或更换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恋人,伴侣,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
我们的父母,他们不是超人(尽管小的时候,我们眼中的父母就像超人般神奇,会给于我们很多的惊喜与关爱,比如,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到夏天,爸爸总能从车底下变出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来,全家人一起乘凉吃西瓜的感觉真的太美妙了),同时他们也不是完美的人,他们只是平常人。他们已经用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东西给予了我们(也许父亲给了你勇敢、乐观与强大的执行力,而母亲让你学会了善良,体贴和顾家)。
接纳不完美的父母,就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样,是一个需要认真研习的课题。
02
接纳孩子
001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以尽量在生活中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家的孩子比吧。相信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曾经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无数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哎,正是由于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更需要注意啊,不要让我们自己的孩子重走我们的老路嘛。
002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一个人无法“教导”另一个人。作者的观点是"没有教,只有学",教孩子并不重要,使孩子“学”才重要。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寓教于乐,而不是填鸭式地教。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游戏的方式让他感受到学的快乐,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后者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历过的(不得不感慨:现在当父母真的太不容易了,自己小的时候被灌输的是这样一种模式,而现在的我们当了父母后,要努力学习,自我成长,突破自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更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
003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所以,要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去表达。
举例:下午5点,小V想留在游乐场里继续玩不想回家,而妈妈需要赶回家做饭。
沟通1:小V,妈妈要回家做饭了,我们要回家了,等下天黑了你爸爸回家来没饭吃;你这孩子,怎么就听不进呢,你看看,天都黑了,其他小朋友都回家吃饭了......
效果1:小V不理妈妈,继续玩滑滑梯;
沟通2:小V,要不要跟妈妈玩个游戏?我们可以继续在这里玩5分钟,5分钟后,看看我们谁跑得快,谁先跑到家,就奖励谁一块大西瓜,好,计时开始,还有4分钟......还有3分钟......还有最后1分钟.....
效果2:小V继续玩,边玩边听妈妈数着倒计时,等到最后1分钟的时候,直接从滑滑梯下来撒开腿往家的方向跑,边跑边开心地说:妈妈,我最快,我最快。
004 ”你说呢”——亲子最佳引导语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为了节省时间,或者为了表现妈妈/爸爸很懂这个问题,于是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马上而直接地给出答案。
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a、培养“伸手党”行为模式,有问题就开口问,自己不动手不主动探索;b、导致实际操作经验少,动手能力弱;c、最糟糕的影响——培养出“凡事只有一种答案或是最佳答案”的单线思考模式。当孩子习惯了这样的单线思考模式,一旦在探索过程中遭遇问题,不是放弃继续探索,就是重复单一的探索路径,不懂得变换其他方法去解决该问题。
当我读到这一点的时候,有点被瞬间击中的无力感。孩子在玩新玩具的时候,遇到困难,刚好我们又在边上的时候,他会经常习惯性地来一句:”爸爸来/妈妈来~~” 而现在的我会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你自己再试试看,妈妈相信你可以搞定.....从边上撕开一个小角,会不会更容易一点...
03
接纳自己
就像接纳我们的父母是不完美的一样,我们可以努力尝试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在孩子面前,我们不需要永远正确,永远成功,永远愉快。我们可以接纳自己有这样的时候:会胜利,也会失败;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糟糕的时候;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有正确的时候,也有犯错的时候。
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是人,有着相同而平等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在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时,也要关注自己成长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