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精读书《Us and them》中我们提过一个说法:人的很多行为会受到情境的影响,人有时候是不理性的,这周精读书名叫《怪诞行为学》,继续延续“人是非理性的”这一条主线开展。书的作者名叫丹·艾瑞里(Dan Ariely),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和商业管理双料博士,年仅31岁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中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会因为环境压力、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错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为,从而付出金钱、时间等代价。他认为,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理解非理性的原理,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确选择。
我们知道,主流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这是为了确保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明确地作出最优的选择。而主流经济学所谓的理性,是必须符合逻辑的。比如必须满足两个重要的概念:“完备性”和“传递性”。
当有两个选项A和B,那么,你要么更喜欢A,要么更喜欢B,或者你认为A和B一样好。只有这三种可能性。这叫“完备性”。
如果有三个选项呢?假设有三个选项A、B、C。如果A和B比较,你选择A;B和C比较,你选择B。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当A和C比较的时候,你更喜欢A,这叫“传递性”。
遗憾的是,人真的不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意志坚定,人是像变色龙一样爱变的,而且变的时候自己都不会察觉。有很多因素会干扰我们的理性决策,会让我们变得不理性。《怪诞行为学》一共分13章,每一章都告诉你一个让我们变得非理性的因素,我们可以大致上把这些章节归为三个主要话题:攀比效应、价格幻觉和自我控制。
一、攀比效应
主流经济学认为,人在作决策的时候,你的最优化决策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连自己的事情都想不清楚,那怎么能叫作理性人。但是艾瑞里告诉我们,人只有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会很容易把别人跟自己比较:如果自己涨工资的同时别人也涨,甚至别人涨的更多,你还会高兴吗?我们也容易将购买的东西进行比较:假如同样是优惠10块钱,都需要到路程15分钟外的打折商店购买,原价20块钱的钢笔和2000块的衣服,你都会愿意花时间前往商店么?按照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解释,这跟我们的心理核算(mental accounting)有关。我们不是仅仅关心最后省下来多少钱,我们会看省下的钱和原价的比较,由于钢笔打折打得更多,我们就会觉得这10块钱更值,衣服打折打得少,我们就会觉得这省下来的10块钱不值一提。
行为经济学认为:我们的认知模式依赖事物间的比较,只有靠比较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比较,就没有决策。所以主流经济学就像牛顿力学,而行为经济学更像相对论。在主流经济学那里,10块钱就是10块钱,在行为经济学那里,有的10块钱比另外的10块钱更值钱。
关于先入为主,艾瑞里讲到几个概念:
锚定效应:船要在码头停稳,需要把船锚放到水底,这样才能固定住船只。我们在作决策的时候也一样,会寻找一个“锚定点”。而这个“锚定点”很可能是非常随意、偶然地以先入为主的形式确定的。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小鹅会对它第一眼看到的生物有特殊的亲近感,即标定了一个“印记”。“印记”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就会成为“锚定点”。(比方说到外地旅游或者办事,有些人会习惯性地询问当地房价,当听到当地房价常会发出“好便宜”的感叹,这些人可能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他们已经习惯了贵得离谱的房价,再看到其它地方的房价,那简直就是白菜价。这就是一种“锚定效应”。)所以人很容易被第一印象影响。第一次接触到某种东西的价钱,往往会影响到对同类产品价格的接受度。而人的选择未必是真正偏好或者需求大小的反映,也未必能准确反映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行为的,很多时候是人对某种“印记”的记忆,而不是真正偏好。“锚定点”是先入为主,而且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不省察“印记”和“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就会陷入“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二、价格幻觉
价格机制是主流经济学崇拜的图腾。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什么东西都可以出错,但价格不能,价格反映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在供给和需求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买家、卖家的最优决策,市场经济的运转,就是靠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我们必须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机制是运转良好的。但艾瑞里认为,价格机制并不总是起作用的。他举了价格机制失灵的三个特例:1、免费犹如失重;2、高价是否等于优质;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拎不清会导致错位。
免费犹如失重,在这种情况下,供求关系会失灵。想起每次我在京东天猫看到买188减100,买99减50都会不自觉地想凑个整数,或者凑个包邮,结果东西总是越买越多。其实所有的买卖都会有有利的方面,也会有不利的方面。免费让我们忘记了它有不利的方面。我们会觉得免费是没有任何风险的,不需要放弃任何的东西。这时我们的思维就跟有价格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其实天底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啊,结果就是越免费,你买得越多。
高价是否等于优质。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更高,你会不会觉得它质量更好?比如生病吃药,贵的药和便宜的药你会选哪一种呢?一般情况下,你会选更贵的。其实,影响你判断的不是药的价格,而是你对自己的健康甚至是对你的生命的定价。你可能会说,我买了高价药,服用之后确实有效果啊。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我们无从判断这是不是药效发挥了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是药,而是你的大脑。你的大脑会因为相信药效,改变了荷尔蒙的分泌,或者是调节了你的免疫系统,所以你才看到了效果。19世纪有个特鲁多医生,他就说过:“医疗偶尔能治愈,经常是缓解,永远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对此,艾瑞里说:“我们对大脑和身体的关联了解得越多,过去有一些黑白分明的看法就会变得越模糊。”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规范,一种是社会规范,一种是市场规范。社会规范受道德约束,比如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间的人情世故;而市场规范则是纯金钱交易。从社会规范到市场规范很容易,但从市场规范回到社会规范比较难。当人在遵守市场规范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太重视金钱而抛弃了社会规范里面一些美好的东西,从而做出非理性行为。
三、自我控制
开始的时候我们讲,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的很多行为不是完全由他的本性来决定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是由情境所决定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在另一种情境或情感状态下的行为。即使我们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下一回自己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所以行为经济学提出一个改变人类行为的新角度,那就是不必纠缠于人性的善恶,更多地从情境中去寻找线索。说不定一些小小的改变,反而能更有效地调整人们的行为。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分别从几个案例对人性的三个弱点进行分析:冲动、懒惰、作弊(对应着天主教讲的暴怒、懒惰、贪婪,七宗罪里的三宗),对“怎样避免非理性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建议。汇总起来大概是:
1.设立预先干预机制,就是给自己画一个底线,设定一个奖惩机制。如果担心自己无法严格执行奖惩,可以寻求亲友的帮助,让他们监督你执行奖惩。
2.要以“非拥有”的心态来看待物品,把交换的过程和你本身经历分割开,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常常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过于乐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教授将其称之为“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自己认为有所有权的那些东西的价值,可理解为“敝帚自珍”。)
3.要时刻警惕价格安慰剂效应。人们在很多时候,会首先依靠价格来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但价格并不能总是如实反映价值,要更多关注产品质量,不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4.防微杜渐,对自己诚实。人很少能在任何时候都绝对诚实,而这些导致不诚实的诱因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人会在下意识里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视而不见。人内心的诚实尺度,只在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时刻对自己诚实。
总的来说,《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用行为经济学思维来详细分析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场景、产生原因,并提出避免对策,颇具有启发性。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未来可能带来经济学革命的火种就在这里。理解并运用行为经济学思维,避免消费陷阱,有助于我们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