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考”报名一年比一年卷,“国家公务员”热吸引了众多青年才俊。相比而言,“国际公务员”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很陌生。
联合国秘书处的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当下,中国承担着7.921%的联合国会费,会费占比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然而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任职的总体人数仍然较少,还有半数名额空缺。”根据联合国规定,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会参考会费比例。会费提高,意味着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员工名额将大幅提升。中国是联合国会费第三大缴纳国,但中国雇员在联合国的比例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若联合国中总是缺少应有占比的中国籍工作人员,会影响世界了解中国的想法。
首先,联合国为何缺中国人才?
第一,近水楼台的原因。以联合国为例,总部在纽约,其他办事处在曼谷、日内瓦、内罗毕和维也纳等地方。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遥不可及”。如果中国把国际组织办在家门口,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投行,就方便培养国际组织人才。
第二,语言教育和文化差异。联合国要求职员熟练掌握两门以上外语,而很多法律条文用的是法语,这对只会英语和汉语的人来说比较吃亏。另外,有中国职员表示,中国人比较内向,不太擅长发出自己的声音,日本和韩国同事更西方化。
第三,接触国际社会少,主要卷死在自己国家。国内对国际公务员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国际组织不了解。日本和韩国为了提升软实力,增加话语权,在输送国际人才方面一直很“拼”。像韩国政府力争通过吸引国际机构在韩落户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涵盖国家、高校和个人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不断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机制体系,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人才,增强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提高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那么,如何去做呢?
(一)要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的人才。一方面,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差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代表中国投身国际事务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具有强烈的国际使命感,遵守国际组织的规章制度,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增强全球意识,为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要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语言课程设置, 打破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间的壁垒 要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够自信、准确地进行表达,即习总书记所说的“讲好中国故事”,要能够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语言消减国外长久以来对中国的偏见和误区。其次是细化专业课程设置, 欧美国家的国际关系专业特别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一般都开设经济学基础、批判思维、量化分析能力方面的必修课程,为今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是创新教学形式。建议根据课程的性质,适度增加案例教学、场景模拟、课堂研讨、实地考察、实战演练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实操性,帮助学生打破国内传统思维模式。
(三)建立一整套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做法借鉴韩国、瑞士等国做法,建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向更多的有志青年宣介国际组织相关信息和职位信息,并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可以建立后备人才数据库。鉴于国际组织大多岗位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和工作经历,也有毕业后就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可以协助进行个性化路径设计和培训方案,实行跟踪和评估机制,在就业的同时,定期接受针对性的素质培训,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旦有贴合度高的职位放出后,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输送。其次,建立联合国系统内任职人员关系网络。通过已进入的公职人员建立人脉,定期推送我国的政策文件等,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信息,在工作中理解并支持中国方案;同时也积极欢迎他们提供所在国际组织的详细情况和招聘信息等,为更多的有志青年提供有效信息。
以上便是关于国际公务员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