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 3 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在中国,这一数字已超 9000 万。此外,一项针对中国白领的调查表明,超 70%的人深感焦虑与内耗。
我们每个人恰似高速运转的机器,被追逐的“成功”与“成就”压迫成焦虑和内耗。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心之所向吗?
两千多年前,庄子以其独特哲学观念,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依顺本性,追寻内心的安宁。
01
无用方为大用。
庄子生活于战国,纷争不断。
与其他同时代的思想者不同,庄子并未试图以制定规矩制度来化解社会难题,而是提出一种看似“无用”的生活哲学。
在《庄子·秋水》里,他讲述了一棵大树的故事。此树因“无用”而未被砍伐,得以茁壮成长。
庄子言:“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这句话,对现代社会无疑是深刻讽刺。
我们奔波于工作、忙碌于社交、执着于物质满足,在追求“有用”的征程中,却忽略了生活的本真。
忘却停下脚步,去体悟生活中那些“无用”的美妙。
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在大自然中漫步的宁静片刻、沉浸于书籍和艺术的愉悦体验,这些看似“无用”之物,实则是心灵的真正滋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在他的科学探索之旅中,并非只有严谨公式和实验,还有那些看似“无用”的思索与幻想。
他时常在宁静的自然中徜徉,让思绪自由飞扬,这些“无用”的时光赋予了他无尽的科学灵感。
静谧的思考空间,与自然的深情对话,正是这些被世俗标签为“无用”的时刻,孕育了心灵的深度与宽度。
02
顺应自然,寻得内心宁静。
庄子的哲学,不只是对“无用”的思索,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描绘了一种名为“逍遥”的生活状态,即“无所依,无所待,无所用”。这种状态绝非消极逃避,而是积极顺应,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当今社会中,我们竭力满足他人期许,追逐被定义为“成功”的目标,却在这过程中渐渐迷失自我。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源自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大家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以豁达超脱的心态面对困境。他纵情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体现了他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旷达,都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
顺应自然,心就会平和,就能与宁静、自由和谐共鸣,从而跨越逆境。
03
无为而治,激发生命活力。
在庄子认知里,“无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庄子·应帝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名为“浑沌”的神因无五官而被视为“无用”。
然而,正是这种“无用”,使浑沌保持了纯真与完整,当其他神试图给浑沌添加五官时,浑沌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我们常常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改造”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力求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以适应社会的期待与标准。
但这种持续的“改造”与“努力”,却让我们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不但戴着面具行为处事,心灵也疲惫麻木。
齐白石,不拘泥于传统技法,以自然为师,随性而作。他常常观察花鸟鱼虫的自然形态,在不经意间捕捉灵感。
所以,他的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创作理念,以质朴的笔触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真正的活力与创造力,不是外在雕琢的结果,而是内心“无为”状态下的自然流露。
04
超越规矩,展现真实自我。
庄子常把规矩和制度视为束缚与限制。
《庄子·外物》有这样一则故事:工匠“轮扁”因不愿遵守规矩而遭其他工匠嘲笑。然而,正是这种对规矩的“不遵守”,让轮扁创造出更加精美独特的作品。
现代社会充满了规矩制度,虽维持了社会秩序与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与创造力。
埃隆·马斯克,这位商业传奇人物以其大胆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精神而闻名。
他从不畏惧挑战现有的行业规则和观念,不满足于遵循既定的发展路径,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果敢的行动开拓新的领域。
特斯拉汽车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SpaceX为人类太空探索带来了新的希望,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追求和对未来的无畏探索精神。
真正的超越源自跨越,跨越对规矩的传统认知,让真实自我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05
结语:于纷扰世界觅内心宁静
庄子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生活视角: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我们无需被外在标准与期望所束缚。
可以尝试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与欲望,顺应自己的本性,追寻内心的宁静。
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让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憩与滋养。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