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发挥好红色资源教育功能,推动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新突破,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学校一方面要重视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每人一题的活动,促进教师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品位,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就能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利用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地碰撞,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可以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课堂结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要以教学改革促进成长,提炼教学理念成果,通过教学改革,积累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办学经验,例如课堂教学模式、技能竞赛模式等,教师之间取长不短,各取所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多开展教研活动或党员示范岗教学科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授课本领。利用示范课或公开课、集体备课、剖析案例、同课异构、聊课、追课、磨课、晒课、裸课等机会,促进教师之间的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平等的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成就。相对于传统课堂的拘束、封闭、保守和控制,聊天式的课堂自由、开放、民主、平等,关注到每一个“人”,让孩子的思维之帆自由航行,生命之竹自然拔节。为促使教师理论内化,形成学科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教学风格,面对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学生始终处于弱势被动回应、被压迫状态。胆怯,担心,压抑、恐惧充满课堂,课堂沉闷拘谨,发言积极性受限。而聊课所营造的氛围是自然宽松的,在这里,没有长幼尊卑,没有谁对谁错,大家敞开心扉,一种平等的“人”的感觉,使每一个人的心灵受到鼓舞。孩子们不必面对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不必面对一系列课堂约束。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聊课给人以自由,给人以时空,给人以自主,自主自由方能创造创新。这样的课堂,不再只是几个优生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再有各种压迫,而是大家平等式的“群聊”“群言”,不是优生独角戏,而是大家“一起来”。聊课解放了思想,“解禁”了后进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创生智慧,创造课堂最美的生态。聊天课堂流淌着活泼真纯、清新自然的语言小溪,师生在语言和思维的溪流中恣意徜徉,满载而归。整个过程,大家畅所欲言、互抒己见,收获颇多。对于“磨课”四部曲作微讲座,一是听课要博采众长。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在反复听课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一招一式;二是追课要寻找自我。从兼收并蓄的听课,到锁定目标的追课,要反复琢磨、深刻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晒课要敞开自我。“醇境”抵达“化境”的路,很长很长,需要日不间断的“精进”。晒课要能经受诋毁,我们不会因为别人的讨论而收到影响,相反会因别人的讨论而成长进步。一个理性的教师,应该客观看待“毁誉”。赞誉,容易让人沾沾自喜,诋毁,则藏着“精进”的契机;四是裸课要超越自我。“不完美”,会带给上课者和听课者共同的思考——如何抵达“完美”。“不完美”,才会让你在备课之前,用更多的时间去琢磨。“不完美”,才会激励你花更多的时间,“用一辈子去备课”。所以要抛弃“完美”,在“裸课”中超越自我。
“问题导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促使教师理论内化,形成学科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教学中不能总满足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说一不二”,而是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三道四”,敢于让学生说出存疑性意见、个性化理解、创造性方法。创新是学生思想进步的一种反映,我们的“问题导向”就要让学生表现出他们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启迪思想,产出智慧。
参会教师,积极献策,畅所欲言。每位老师都按自己的课例认真分析,总结到位。老师们通过有针对性、准确性、适时性的问题驱动,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教学的纽带,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等认识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一支粉笔传经典,四海书香授讲台。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赢得了课堂就赢得了教育。希望老师们思行并举,深入研究,让课堂价更高、势更强、情更烈、质更深。等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办行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推进行唐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致力打磨一流的“名课堂”;需要我们全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名师”团队;需要我们聚力锤炼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名校长”队伍。这次研修,就是要以倾力打造行唐教育“三名品牌”为宗旨,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师德修养,淬炼教育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激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忘我的精神、更加充沛的干劲投身到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中。
一、背景与起因
具有丰厚的红色底蕴,多位等革命先驱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抗日战争初期,学校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河北学生军,有不少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地的红色资源效应,近年来,学校以创建国门下的“红色行唐、示范行唐、人文行唐”品牌为目标,将“红色领航”战略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使红色育人底色更加鲜亮,推动“中华儿女得到优质教育,全体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办学宗旨得到深度践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二、做法与经过
(一)织密红色脉络,筑牢红色堡垒。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构建由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担任一级总领,各分管副校长、各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为逐级管理员的“五级网格”,组建“1名党员学科带头人+1个备课组+1个学科的教师”“1名党员师傅+1名教师徒弟+1名困难学生”“1名党员专长教师+1个工作坊+1个兴趣班学生”等三类党建合作体,全覆盖织密“红色脉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南疆国门特色高中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盘活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行唐”。将本县红色人文历史资源盘活与优化,以创建红色校史室为先导,打造“红色行唐”党建品牌,促进百年老校薪火传承。以学校党总支统筹谋划、学校团委组织执行、党员骨干牵头推进的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实施“开发一套红色教材、组建一个红色讲团、守好一组红色阵地、办好一批红色活动”的“四个一”工程,推动红色校园建设系列化、规模化、传统化,让百年老校焕发活力。
(三)培育红色先锋,打造“示范行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带头上好一节公开课,争当高效课堂的表率;带头抓好一个教研组,争当教学科研的表率;带头管理一个班级,争当勇挑重担的表率;带头帮扶一名学生,争当爱生如子的表率;带头联系一位教师,争当服务群众的表率”的“五带五争”活动,激励党员教师岗位建功。将党小组下移到年级、教研组、备课组打造龙高“双向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实现党建与队伍建设同步提升,打造“示范龙高”党建品牌。
(四)厚植红色情怀,打造“人文行唐”。围绕促边陲学子发展的目标,深化“党建三带”机制,打造“人文行唐”党建品牌。党建带工建推动“爱心基金会”项目化效应,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成立珍珠班,完成奖学、助学机制,让“温暖党建”送关怀;党建带团建组织开展各种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评比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才艺创作,让“活力党建”添动能;党建带特色办学,推行“一个党小组+一支艺体生教学队伍+一套精细化训练模式”机制,对艺术体育特长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细心雕琢,让“匠心党建”促成长,助推边境学子在校三年完成华丽转身。
三、成效及反响
(一)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通过开展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学校党建阵地更加牢固,党员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升了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90余名党员教师参与党员示范岗,积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全校36个党建合作体,影响带动青年教师150余名,扶持帮助困难学生500余名,培养爱好特长生800余名,进一步打造了党员名师工作坊2个,党员示范优质课150节,党建示范教研课题3个、党员管理示范班级1个等一系列行唐样板,学校党支被评为行唐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学校发展不断提速。师生红色精神特质日益突显,有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艺术体育高考统考,
(三)红色传承逐步深化。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有效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四、收获与启示
(一)学校发展要抓好党建融合。坚持“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把党组织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把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学校办学和发展上来,把办学管理发展中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防止“两张皮”。
(二)教师发展要抓好机制创新。注重建立党员联系服务师生员工制度,组织党员老教师、教学骨干与年轻教师结对子。实施党员名师工程,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开展岗位建功、教学竞赛、建言献策等活动,增强活动影响力吸引力,才能更好地调动积极因素,形成攻坚合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三)红色传承要抓好资源活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要从小抓好红色传承,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永葆“红心向党,青春献国”。实践证明,活用本地红色资源与平台,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是提升红色传承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