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里,天地间都被染上了纯白的色彩,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掩埋。在昏黄的灯光下,读到这般滋润慰藉的言语,身不由己地便在白纸黑字、正楷端庄的字眼中默默端坐,细细品味。雪夜的寂静中,因这书卷而在心中涌现出了惊涛骇浪,却又在瞬间平息,风平浪静,留下一圈圈回转的淡淡涟漪。是美,能在书目中找到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惊绝艳艳;是苦,能在字里行间里嗅到专属于中华荟萃的苦涩甘醇;是行,能在片片篇章中行遍中国的山川美景,大好河山。轻轻地触摸那带着书香之气的纸张,悄然地踏上这一段别样的文化旅程。
文化苦旅,书打开了,仿佛瞬间眼前便多了个徐秋雨,与我们品茗论文,踽踽前行。天高地阔,青山碧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真实可依。余老先生便像那如影随形的影子,摸不着,碰不到,却又无处不在,相伴相依,在冥冥中指引我们,牵动思绪,带领我们去体会这苦涩的文化旅程。
文章的第一篇,便简单直白,却绝不苍白无力,不是字字铿锵,却在连词成句的描写中展开了一副壮阔凄美的图景—敦煌。随着沙漠的驼铃,我们一步步走近,那载满敦煌文化、承载古老历史的车队留下的条条车辙印迹,那在道士塔旁分外凄冷有惊艳的落日余晖,在我们的徐徐靠近中渐渐清晰,分外明了。好似是一瞬,我们疲软的身躯,乏力的灵魂,就在这大漠孤烟中翩然起舞,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舞台。明明是我们不熟悉的曲目,明明只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场景,可此时,敦煌的一切都化作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次颤抖都能引起我们无限的共鸣。这文化苦旅的第一站便点燃了我们心中隐藏许久的激情。
他书录下的每一篇,每一景,都在无声地吟唱,歌咏,喟叹,惋惜。不论是黄沙满满的敦煌沙漠,缥缈静谧的西湖,还是那狂伟雄伟的庐山,都在余老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绘图成一幅黑白分明、苍健雄浑的山水画,不时地书写这抑扬顿挫的史歌,又不断地哼唱着凄美轻柔的夜间小曲。如同一个未经污浊的铜镜,把瑕疵与光泽,壮美与凄苦一并显现,所有的一切都未经装饰,一切都展现出最真实的原貌,也让我们偷得心灵安隅的同时,感到文化中蕴藏的无限惆怅,因为那便是时光的风化,那便是岁月的沉淀,那是文化中不可抹灭的历史气压。我们透过那一段段诱人深思的文化片段,透过那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沉思后的感悟,不得不折服于历史的威压,景致身后的奋起,文化背后的苦涩。毕竟,一片景,它的背后不仅仅有“荣耀”也有“辛酸与耻辱”,一个个文化记忆背后不仅仅有哀叹,也有沉思。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广袤的大地上,总会有无端的感动,莫名的喟叹,难言的哀思;走走停停,踽踽前行,在跋山涉水,听风赏月的同时,总会有漂泊无依的囧迫,了悟人生的感怀。
一字一段,那是旅行的印迹,深浅不一;一段一页,那是千年的旅程,弯曲绵长;一页一篇,那是流传于千家万户的盛世传奇,壮美凄凉。山、水、林、木、湖、海、江、河……或许我们都曾踏上过这段苦涩的文化旅程,却又各自拥有不同的定义。可无论如何,我们都该欣然接受这段苦旅,在苦旅中探寻,在苦旅中铭记,在苦旅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