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你幸福了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
1.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因为我们肚子不饿了,欲望更多了。 幸福有三个因素: 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 如今,我们物质条件变好了,却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
2. 幸福跟年龄有关
据说人的幸福指数呈U型,童年和老年时幸福指数最高,而中年最低,于是便有“中年危机”的说法。
中年人会开始思考人生终点问题。中国人忌讳谈论生死,而事实上不思考死亡问题便不会活得好。
外国先人说过“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参透了道破了才能活得好。
梁漱溟老先生曾说,人一辈子要思考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按顺序,不能错。
中年危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会怀疑曾经信奉的价值,三观有可能地动山摇。
3. 幸福与他人有关。
物质基础可以靠自己创造,而情感必须跟他人产生联系,幸福自然跟他人有关,跟父母家人有关,跟身边每个人有关。
4. 幸福与国家有关
关于幸福的调查报告虽然显得很个人化,然而很多跟周围的大环境有关系。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出现“尊严”二字,白岩松在《新闻1+1》里提到“这个字眼是比中国成为GDP世界第一还要难以实现的目标,但是它毕竟出发了。”
“尊严”是最富有诗意的政治语言。
书里提到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政府把这些当成大事,甚至全国人民也把幸福寄托在某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上,这个“瘾”已经过足了之后,国家和人民都得回归到真正的大事上--实现每个中国人的福祉。
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全国欢腾的景象,我记忆犹新。
然而,记得一辈子当农民的爷爷坐在电视机前喃喃说的那一句“劳民伤财”。
那时我并不理解,如今开始明了,举办一件盛事所耗费的财政支出也无非取之于民,更别提扰民封锁管制等问题了。
中国家国情结固然无可厚非,只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是通往越来越有尊严的道路上。
5. 幸福和信仰有关
幸福与信仰有关。 有敬畏之心,人才会踏实,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才有幸福感。
信仰并不等同宗教。
全世界没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亿,而大部分在中国。
中国一亿人信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一亿人信共产主义,剩下的信人民币。白岩松开了个玩笑“若大家用一种方法信人民币,那叫人民币教。”
中国人的宗教观是人与佛之间互惠互利,有很强的功利心在里面。
6. 幸福无外在标准,幸福在心中。
人生得意和失意各占5%,剩下的90%是平淡,把这90%的平淡过得不平淡,便能幸福。
7. 幸福可无限靠近却无法抵达
幸福没有终点线,有些人跑了不久便感到了幸福,而有些人跑了很久也没到。
幸福像“百分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只有无限的靠近。
也许我们喜欢的并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8. 趣味
书里白岩松让学生来家里上课,上课前先静静品茶三十分钟。
安静品茶时,远处的鸟鸣与屋内钟表的嘀嗒声便慢慢清晰起来。
在“安静”中享受这些声响和滋味,不免是一种趣味。
趣味很多种,听音乐,喝茶,美食,收藏,阅读,喝酒,喝朋友聊天……
幸福离不开趣味。人生只要拥有很多趣味,前路平坦与否都能感受幸福。
启发:
1. 物质是幸福的基础,追逐金钱其实也在追求幸福,放下谈金钱可耻的观念,将技能知识想法内容等变现,创造幸福的基础。
2. 幸福离不开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特别是亲密的关系。放下“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气话,敞开心扉拥抱他人。
3. 虽尚未找到一种信仰,但心中对这个世界一直抱有敬畏。在物质基础,情感联接都达到的前提下,精神有所寄托,便能越接近幸福。精神寄托于何处?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 身处网络飞速发展人们异常浮躁的的社会,需要适时关闭网络,抽出“安静”的一段时光,聆听音乐和大自然的声响,细细品尝滋味,回归大自然沐浴阳光感受微风雨露。这便是自觉创造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