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春,晋襄公在夷地举行阅兵,那是相当壮观,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在这里晋襄公任命了狐射姑为中军将,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少壮派们一举占据了六卿的前三席,从此掌握了晋国朝堂的话语权。对于这个结果那些“老干部”们虽然不满但是也接收了,狐射姑成了元帅自然很满意,先克虽然没有能够成为晋国的第四任元帅但是好歹成为了六卿之一,也没有什么不满。对于这个人事安排最不满意的只有一个人:赵盾,赵盾是公元前655年出生,这一年应该是35岁,之前他已经接替父亲赵衰成为晋国的执政,现在又成为了军中的二把手,如此年轻就位居高位他应该没有什么不满意才对。然而野心这种东西膨胀起来是没有限制的,区区一个中军佐是满足不了赵盾对权力的渴望的。
在一番见不得人的交♂易之后,夷地阅兵结束后没几天,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从卫国出差回来,他向晋襄公进言到:“赵家立下的功劳不比狐家小,赵盾的才能远远胜过狐射姑,所以对于这两个人的任命有点不妥啊!”阳处父在之前的文章中出场过,就是想要用一匹马骗孟明视上岸的那个龙套。阳处父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站在赵盾这一边是有历史原因的:当年阳处父投靠于狐射姑之父狐偃的门下,三年都没有混到一官半职,后来又投靠到赵盾的父亲赵衰的门下,结果才三天就成功出道。作为赵家的党羽,这种既能踩狐家报私仇又能为赵家立功的事阳处父自然干的很卖力,而且他敢这么干事先要是没有得到赵盾的首肯稗子是不信的。
《左传》中关于阳处父的记载有不少,最出名的应该是“华而不实”这个典故。讲述的是阳处父这次去卫国出差的路上,路过宁地,一个叫宁赢的人见阳处父长得很帅,就对自己的妻子说:“我觉得阳处父这个人不错,决定跟着他干♂了。”于是就告别妻子跟着阳处父上路了,然而没有几天他又回来了,他的妻子很奇怪,问他为什么那么快就回心转意了,宁赢回答说:“我看他长得浓眉大眼的,还以为是个正直的人,没想到他一张嘴说话却令人非常讨厌(拿了陈佩斯的剧本的朱时茂?),跟着他混我怕不仅得不到教♂育还会惹祸上身。“《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记载了这个小故事,也是成语”华而不实“的出处,华,通假字,其实是”花“,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晋襄公是个老实孩子,在家里听后妈怀嬴的、在朝堂上听元帅先轸的,这次又觉得自己的老师说的有道理,于是他在董地重新阅兵,把赵盾和狐射姑的位子置换了一下,任命赵盾为元帅,狐射姑为中军佐。这次任命使得赵盾跟狐射姑彻底翻脸,从此两家在朝堂上成为了死敌。但是相比于这个任命的另一个影响来说赵、狐两家的争斗完全不值一提:在任命赵盾为元帅时晋襄公并没有撤掉他执政的位子。于是赵盾成为了晋国第一个兼任元帅和执政的权臣,晋文公设置的军政分离制度从此被破坏,自赵盾之后晋国军政合一,元帅和执政都由同一人兼任。这一权利构成的变化对晋国的影响深远,自此之后晋国国君的权利逐步被元帅架空,以至于后来元帅可以直接代替国君召集诸侯会盟。国君失去权利贵族自然就会崛起,贵族政治的副作用就是内斗,春秋时期晋国的内部斗争可以说是诸国之最,狐、先、士、郤、胥、栾、荀、韩、赵、魏、智、中行、羊舌等贵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最后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