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到了,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到父亲离开后“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哀思,我仿佛能体会到这个节气的氛围。
清明这天,常常是小雨淅淅沥沥。洒在屋檐上、树梢上,溅起的小雨滴远远看去像蒙上了一层薄雾,朦朦胧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正是春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好雨下在恰当的时节,便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这天是祭祀先祖的日子,修坟也是清明或十月一为好,其他日子总是不如这两天(应该是传统,后来看《红楼梦》,其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还待进一步查阅资料)。在家乡,上午家人准备好纸钱和香去上坟。走到坟头,爸爸一般会给我讲是谁谁的坟,发生过哪些故事。我没有见过他们,他们的故事我没有参与,讲过了我还是记不住。但上坟祭扫的记忆,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躺在坟里的多了爸爸,我回去上坟的机会却几乎没有。哀思,只能藏在心中,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清明时节是踏青的日子,也许踏青,正是在家乡人上坟祭奠、异乡人解烦除闷的一种形式。
大学时,在上海第一次吃到了青团。那种清凉的口感、甜甜的味道,跟清明这种雨落纷纷、天气清凉的氛围十分搭配。经过了解,我才知道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才知道青团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是清明节的一道传统美食。
清明,有气清景明、万物复苏之意,这时的天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真是沁人心脾;清明,又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思绪一深,就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生死进行深度思考。
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是一个韵味十足的节日和节气。过去无法改变,只能在心里带着先人,脚踏着足下的土地,勇敢地向未来进发,少留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