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 周四
一个思考
我们在前几天的分享中提到,如今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界在非常广泛而频繁地发生着,我们就会觉得很慌,一方面觉得自己什么职业都能干,另一方面又觉得谁都能威胁自己。其实这就像是很多人刚入大学的时候,虽然有了确定的专业,但这个专业的选择往往不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自主的决定,恰恰是糅合了家庭、师长、市场、热门的种种因素,但对于专业发展后期的会面临的职业,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职业赛道和规划,所以边界感很差。
一个观点
麻省理工学院一位物理学家撰写了一本书《增长的本质》。其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今天的社会同原始社会的不同,本质上是物质排列的方式的不同。
橡胶、钢铁、皮革这些东西从原始社会起就一直存在,但是现代人有更好的排列组合,把它变成了一辆汽车。
我们手机电脑里的处理器,和沙子的物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因特尔用全新的方式排列了原子,让他们的价格天差地别。
一本书写得好坏与否,本质的却别,也不过是文字的排列方式。
而这个更好的排列方式,就是信息。
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和商业的进步就是一个信息量增加的过程。
一个人最习惯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自己的职业路径和职业类型。
人群的划分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今天你收到一条信息可能会有几种处理方式呢?
第一种,可能是尽快把这个信息传播出去,当你持续地进行这个传播的动作,周围的人就会越来越发现,“诶,这个人身上有好东西”,你就慢慢地开始圈粉,信息对你产生了更多的链接。
第二种,你开始思考这个信息很不错,我该怎么使用这个信息呢?慢慢的不断搜集、增加自己的信息量,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第三种,你可能会想,我去哪里找更多的专家生产更多有质量的信息,哪里去找更多传播者来构筑更多的链接呢?你就会逐渐变成一个平台,成为运营的人。
所以当一段信息传播过来的时候
媒体人下意识地往外传播
产品人下意识的去寻求更深更多的信息
运营人下意识地去链接这两者
大家不妨自我审视一下,在自己身上,哪一个所占的比重更大呢?
自我审视与帮助
那么知道自己是哪种人,对我们的成长,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一方面,我们经常会去羡慕身边人的能力,但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到底是哪种人,我们处在哪条赛道上?一个长跑健将盲目地羡慕作家写作优秀是没有意义的,不去做无谓的比较,把我们的精力聚焦到自己的方向上。
另一方面,这个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这个领域里面更多的高手,他们或许和我们职业不同、专业不同、甚至行业也不同,但在本质上处于同一赛道,那么就有更多的榜样可以学习。
当然这里同样必须补充的一点是:今天所提出的三类人的分类,绝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成为或者只满足其中的一种人。在未来,真正的超级个体也必然是T型人才,全面涉猎,单项专精。我们可能会拥有多属性的特质,同时把自己最优势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媒体人传播信息,产品人挖掘、生产信息,运营人链接信息,将其结合我们自己的领域,就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今天,是好圆陪伴大家的第四天,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愿你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