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错,受到父母批评,还能笑着哼歌,这是脸皮多厚的顽童啊?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然而,这是昨天我儿子身上真实发生的事。听我告诉你事情的经过。
因为生气摔破碗的男孩
儿子现在每天午饭后负责洗碗,已经成为惯例。昨天午饭后我提醒他,不要只洗午饭时用的碗,如果洗碗池里有其他剩下需要洗的,也该顺手洗干净。他却反对,说自己一直只负责洗中午的碗,我也比较坚持。他生着闷气去洗碗,我会房午休去了。
下午,我发现中午用的一个大碗裂了,放在洗碗池旁边。我以为是这家伙洗碗时手滑,不小心打碎了,准备他放学的时候问清楚经过,也就罢了。
他放学后我问他中午发生了什么,没想到碗不是不小心打碎,而是他生我气时故意摔破了。你能想象当时我的情绪,又忍不住说了一通大道理,什么生气归生气,不能伤害自己、别人和物品之类。
冷静点我告诉他,他对我中午的要求有误解。我说午饭用的碗本来也不多,“我只是希望你不要水池里有五个碗,你只洗三四个午饭用的,却把其他的剩下不管。”我问他明白要怎么做了吗?他点了点头,不太情愿,但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但故意破坏物品肯定要受罚。我问他该怎么罚,他一时也想不出。我让他在两种方式中选择,要么自己去买一个尽量一样的碗,要么连续三天晚饭后洗碗。他犹豫不决,我也没有逼问,让他先写作业,然后再决定。
“得寸进尺”的老爸
我在厨房一边切菜一边思考这件事。突然想到点什么,赶快打开儿子房间一道门缝,露头跟他说:“不过不管怎么样,我得表扬你没有隐瞒实情的真相,把实话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听到这话,儿子的脸色明显放晴了。我没再打扰他,让他写作业。
我做菜的工夫,他完成了家庭作业,走出来喝水。我跟他说:“你也别考虑怎么罚了,听听我的建议吧。你抽空去找找有没有尽量一样的碗,也不要你一个人去,我和你一起去。明后两天,咱们都有空的时候去。”儿子有点诧异,那表情似乎在说:这还是惩罚吗?
我告诉他,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我想了想,生气时摔东西的不是只有他,他这样做可能是跟我学的。有一次我跟他生气,气到控制不了,摔坏了家里的一只手鼓。“给你做了错误的示范,我们一起受罚是应该的。只是希望以后我们不这样做了,生气归生气,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们可能当时就把规则调整、说清楚了。”
听到这些话,儿子因为犯错而被批评的阴霾全都扫清了。但我是有条件的,“你得答应我,等下妈妈回来如果看到碗破了,你也勇敢地实话实说告诉她。我会说服她不要生气的。”面对这样的条件,儿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做完饭,临近老婆回家,我又想了想,凑近儿子说:“其实,你觉得不管妈妈有没有看到,你主动跟她承认,会不会更好呢?”他“喔”了一声:“为什么呢?”
“你想啊,虽然都是告诉妈妈实话,等她发现再说,和主动自己先说,她听到时的感受会不会不同?也更显示了你知错就改的诚意啊。”儿子点头称是,并且明显地露出了笑脸,甚至还哼起了小曲,根本不像一个犯了错、被惩罚的孩子。
孩子成长需要“快乐信号”
其实这一步步递进的解决方案,真不是我在套路自己儿子,而是遇到事情后一点点想得更深、更多的结果,想清了一步,才跟他沟通一步。
我知道,孩子犯错后应当接受惩罚,但惩罚实际上只是告诫他不能再犯,却不能促进孩子改善,做出更好的行为。孩子成长中真正需要的,是善行的引导,通过恰当的赞扬和鼓励才能达成。
妈妈回家,小伙儿果然第一时间告诉她实情,换来的不是横眉冷对,而是对他诚实的鼓励。
前几天看到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一次分享中说,孩子频繁说“不”时,可能是他在通过反抗,争取自主的权利。没有家长能恰当地知道要给孩子多少权利,除了要看到孩子反抗和背后的原因,还应该识别孩子的快乐信号。当孩子身上能看到快乐的信号,代表着他能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而不是超出他的承受能力。
儿子这次犯错,我的处理看上去缺乏原则,但他认识到错了,而且不是在恶劣的心境下,反而面带笑容、哼着小曲。你觉得我的处理合适吗?欢迎关注“绘本共读优的爸”,和我探讨父亲育儿的那些得与失。(本文完)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