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也许很多人眼里, 做设计和品牌开发, 速度是最无关紧要的.
而在佐藤大这里, 却认为恰恰是速度, 极大地提升了他的设计能力: 速度可提升用户满意度, 继而招揽来更多的业务, 从而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自身能力不断成长 - 形成了惊人的良心循环.
那该如何提升速度呢?
最重要的是提升 “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能力”.
而多任务能力, 关键不是能在一个时间段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关键恰恰是: 在某一个时间段, 集中精力, 只处理眼前的工作.
一件事情完成后, 立即保存, 保存即结束, 把其从大脑中清除.
这种做法和GTD里的理论不谋而合: 悬而未决的事情会一直在你脑海中游荡, 占用你的认知带宽, 也会造成你的心理负担, 导致无法好好解决当下的任务. 因此最好是维护一个工作篮, 把工作写下来, 丢入bucket, 忘掉它, 集中眼前.
因此, 要时刻做到: 及时保存, 及时退出. 犹如CPU和内存的关系一样.
养成这种及时终止的习惯, 就是我们东方哲学里说的: 对治心不在焉和散乱了.
孟子曰: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
庄子言: 至人用心若镜, 物来则现, 物去不留.
王阳明说: 知行合一, 你的念头是否能够处处在当前这件事上?
西方人则说: mindfulness, 正念.
中国人讲的都是心法 -> what, 而西方人讲的都是落地/工具 -> how.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其它的方法点.
1. 一旦开始, 务必完成
这里也涉及到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和任务拆分. 但原则是绝不留下做到一半的工作. 如此也就没有悬而未决的事情来烦扰你了. “不让工作做到一半”, 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遗忘”, 以使自己更好地专注于当下任务.
2. 利用碎片化时间
把大任务拆成小任务, 在碎片化时间里完成小任务. 良好地预估工作时间并进行合理分派, 是第一点的前提.
3. 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做法
能用5分钟完成的思考, 没必要反复花费2个小时去重复打磨它, 同样的事情没有必要思考两遍.
花的时间越多, 不等于创意越好. 在创意思考方面, 花费大量时间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就如同解数学题, 能5分钟解除答案, 为何还要花费50分钟去反复确认?
在完成每一项工作时, 都询问自己: 这个工作的品质,会因为花费时间的多少而发生变化么?“
4. 工作量越大, 质量越高
佐藤大甚至会说: 需要刻意创造出“同时进行大量不同工作”的环境. 意思是, 没有这环境, 也要努力创造这环境. 他认为多任务之间切换会带来好处: 当一件任务被保存之后, 那些热腾腾的idea在你去干别的事情时, 迎来一个冷却期, 无用信息将自动被筛选遗忘, 只留下重要信息, 而且“重启”也能带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之前的设计.
从这个角度出发, 佐藤大甚至得出: 工作量越大, 质量越高的结论.
5. 做你当下最想做的, 保持热情
接下来的点就和《卡片笔记写做法》里提倡的相似了:
做你当下最想做的, 提升效率; 并且为了在放松的状态下做事情, 通常需要我们提前开展工作, 收集信息和材料, 而不是在需要交差的时候在压力下工作. 佐藤大一半会在预估时间的70%完成工作, 预留出30%的缓冲时间, 这样, 也有利于在有余地的情况下选择下一个当下自己最想做的任务.
6. 在瓶颈到来之前及时退出
这里有意思的是, 佐藤大认为一直保持“热情”的秘诀, 就是“尽量不让热情降低”, 但发现自己在某个地方卡住或感到厌倦之时, 尽快停止思考这个项目: 保持一个尚有商讨余地的状态, 暂时抽身.
这真的是蛮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一般我们像的是如何让热情高涨, 就向往里面不停添加燃料一样, 佐藤大却换了另外一个思路: 他认为所谓“热情”, 可以刻意降低,却无法有意思提高.
但思路受阻时, 人们通常抱着“要是在努力一点就好了”“必须坚持才能有结果”, 明明冥思苦想没有结果, 却应该要坚持思考, 势必会令过程变得痛苦, 对工作也会产生厌倦情绪.
7. 分清工作类型
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注意力, 适合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下进行, 并且对时间块大小的要求也不一致.
譬如, 见客户和听取客户意见, 这属于信息的输入, 需要的是倾听;
相反, 写文章和接受采访等, 属于信息的输出, 为了表达信息, 必须努力把大脑中的信息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这两种方向完全不一致的工作, 不适合同时进行.
8. 总是尝试提前完成工作
假设三周后交给用户, 那么, 设定一个一周内完成的目标. 即使最终两周才完成, 也大有用处:
- 逼迫自动寻找相对快速的方法
- 重复体验几次了之后, 以前觉得不堪重负的工作, 也会觉得轻松许多
对于第二点, 我有切身体会, 有了带两个娃的经历之后, 回头想想, 当初觉得带一个娃很辛苦的日子, 若再次经历那段时光, 绝对变得轻松无比.
总是在不同方面给自己设置挑战性目标, 这将是你重新审视过往模式的契机.
9. 判断要尽早, 错了也无所谓
把所有可选项设定为两个, 一般是优势明显且方向截然不同的方案, 然后凭直觉选一个. 错了也无所谓, 尽早开始留出了时间可以修正.
过多地把时间花费在“做决定”这件事上, 比做出错误决定的影响更不好.
唯一可说的是: 二选一时, 主要选择哪一个,灵活性更高, 后续发现时错误时, 可以回头改正.
10. 十年后想做的事情, 现在就做
如果你有一件十年后想做的事情, 最好现在就开始做. 做过的工作, 将直接决定了你的未来.
多有道理啊. 和发愿一样. 只有时时刻刻想着你十年后想做的事, 并从现在开始慢慢趋向它, 它才有可能在10年后成真.
和卡片笔记写做法的道理一样, 好文章不是等到要写的时候才写, 而是在那个之前已经做了无数笔记的准备, 到了你要写的那一刻, 才能轻松地水到渠成.
当然, 佐藤大这里说的是: 要有一个目标,目标明确,勾勒出蓝图之后, 再来知道现在该做什么. 而卡片笔记写做法说的是: 笔记写作时是不限定目的的, 没有限定各种分类和条条框框,才能在各类笔记中发展关联并得出创新.
运用篇
不能充分理解客户需求, 就做不出好方案. 客户委托的内容不等于目标.
不轻易说做不到, 不止步于当前需求, 充分了解最终目的. 具备良好的让目标清晰化的能力, 是一个好设计师的必备能力.
提前收集各类信息,有助于当面沟通时的效率, 在当面沟通时即可尽量确定可行方向.
要考虑各种干系人, 尽可能第一次就接触到有决策权的人能大大提高项目效率和成功率, 还要了解哪些人反对项目? 项目完成后会对哪些人造成影响?
事无巨细, 刨根问底地和客户交流, 创意往往可能出现在用户觉得无用的细节里.
实际上, 不少时候, 客户以为”卖点在这里”“有趣的是这里”, 但在用户看来, 那常常不是魅力所在. 那些所谓“十分特别的技术” 或 “难得一见的东西”, 出了特殊和罕见之外, 没有太大优势.
往往越是对方觉得“很正常, 没什么说的必要”的事情, 越可能是创意的立足之地.
这也如同三次看《设计心理学》里提到的, 头脑风暴时, 不要嘲笑那些问某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基本问题的人, 业界“共识”反倒可能是出发点点, 在此稍稍转变视角就能发现更多价值.
创意还可运用拆分的方法:
- 拆分问题, 找不部分答案
- 拆分问题, 从局部问题出发
- 转用先用的东西
- 不过分整理: 将信息固定分类难以产生跨界创意
其中拆分问题的部分, 有点像系统性创新思维的打法, 先把问题拆分成N个部分,尝试采用减法/除法/乘法来产生新创意. 前提都是拆分.
另外, 佐藤大会一次准备多个方案供选择, 且没有任何一个方案是他认为的“淘汰方案”.
在提案会上, 会尽量告知风险, 并提前思考应对各种质疑.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沟通技巧.
把提案当作是馈赠礼物, 绝对不能提前泄漏提案的方向, 保留新鲜感, 这样才能带来“惊喜”, 最佳的效果就是客户一脸惊喜, 说: “对对对, 我自己完全没有想起来, 但其实一直很想要这个!”
超越期待就是提升满意度的万灵药.
尾声
基本上, 这本书, 就是你看目录, 就能看出个名堂, 觉得“嗯, 挺对”的. 具体阅读小节内容, 佐藤大只是徐徐道来一些故事一些案例, 读起来轻松愉快.
应该说, 佐藤大的书, 是东方的写法, 不会例举大量实例来做推理, 就像随笔一样, 因此读起来实在不要太轻松, 适合阅读初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