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转瞬即逝,今天是2023年12月29日,最后一个工作日,一如既往的忙碌,继续忙碌着早起,做饭叫孩子起床,吃饭,同时把孩子的床单洗上,吃过饭,带着他离家,他去上学,我去上班。
一上午的忙碌,等到接上孩子,回到家已经是接近12点了。看看先生买回来的午饭,凑合吃吧。
中午又是督促孩子阅读语音打卡,我躺下,想稍微睡一下,也睡不安稳,下午继续。
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匆忙中溜走。昨天看了老师分享的一篇文章,觉得与我心有戚戚焉,摘录一部分,给自己留作纪念:
心理学家哈蒙德和神经科家巴瑞特,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他俩发现:我们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跟吸收、处理、储存的信息量紧密相关。如果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新奇的,是激动人心的、是刻骨铭心的,大脑就会高频运转,吸收、处理和储存很多信息,因为大脑吸收、处理和储存的信息多,所以这段时间给我们的感觉就会很长。如果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的、常见的、趋同的,大脑就会低频运转或待机,进行无意识的自动化处理,因为大脑吸收、处理和储存的信息少甚至不会储存信息——信息高度趋同,会被大脑整合删并,所以这段时间给我们的感觉就会变短。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旅行感受:回程总比去程快。这种感受恰好证明了哈蒙德和巴瑞特的研究。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会偷懒的,它判定相同的场景和事物,是不需要一遍一遍储存的。”这跟硬盘储存是一样的理,硬盘储存的时候,遇到相同的文件就会询问是否覆盖,因为它认为相同文件不需要重复储存。我们首次去一个地方时,景象都是我们第一次体验,所以一路所见都是新奇的,大脑就会高频运转,不停地吸收和处理这些新信息,所以我们就感觉时间变慢了。但是回程呢,因为很多景象都见过了,新鲜的“内容”变少了,大脑需要处理的新信息变少了,所以我们就感觉时间变快了。
我们如何才能对抗时间加速呢?哈蒙德有两个研究结论:“有共性的回忆趋向于合并删减,而标志性的回忆倾向于鹤立鸡群。”“越是有非凡意义的事情,我们对它的记忆就越深刻。”所以,对抗时间加速,不是真的让时间变慢,而是不断地发掘一些新鲜的事物,不断去领略一些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不断去做一些有非凡意义的事情,当每个月每一年的记忆点增加了,你的这一月这一年也就变慢了。
越长大我就越明白一句话:生命的长度并不是由年龄决定的,而是由记忆的密度决定的。作家许渊冲有句名言:“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其实并不取决于你活了多长时间,而是取决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而留住时间的唯一方式,就是把它变成珍贵的事物。2023马上就要过去了,2024马上就要到来了,愿自己的2024,能成为比别人“更长”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