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其实是我的一条原创谜语:薛妈妈施计嫁女儿,贾宝玉受骗娶宝钗。(猜金庸小说人名一)
为什么会有这个谜语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我的一个校友在QQ群里出了两个元宵灯谜给大家猜,我一时兴起就猜了起来,还在QQ上问他猜对了没有。幸运的是,两个都猜对了。
然后我们就开始聊起猜谜语来,还说到高中时我们会以同学的名字作谜面给大家猜,我自己的名字就有两个谜面呢。
话说到这里,小校友开始给我出难题,说:“你也给我的名字想个谜语吧,以后我也好给别人炫一下。”
我当即晕菜,他这名字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出谜面来的。“你这不是给我出难题了吗?等我什么时候灵感来了再说吧。”
不巧那几天晚上睡觉都失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忽然就想起了出谜语的事。先从分析名字开始,姓还好,名是两个字合起来的,把这两个字拆分开,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于是谜面雏形就出来了。再酝酿一下,基本上就成了文章开头的谜面了。
把这谜面放到QQ群里给大家猜,也许是给的提示太多,马上就有人猜出来了,也有人半天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有人提出可以改为“猜金庸小说一人名”,因为这个校友恰好和金庸小说的某个人物同名。这个建议很好,这样我的谜语就可以面向大众而不仅仅是我的校友群了。感谢这个提建议的校友。
话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看我公众号的朋友猜出来没有。接下来就要公布答案了哦。
第一句比较容易理解,“薛妈妈施计嫁女儿”,妈妈把女儿嫁出去了,就是女儿离开了妈,只剩下一个“马”字,所以这句话的谜底是“马”。顺便说一句,我对谜语也不是很懂,所以什么卷帘格、秋千格的我就不说了,说实话我也不懂我这个谜语属于什么格啦。
当然,根据《红楼梦》原著,偷梁换柱哄骗宝玉娶宝钗也不是薛姨妈一个人的计谋,贾母、王夫人、凤姐才是罪魁祸首。但是,为了编这个谜语,只好全算在薛姨妈头上了。
第二句,“贾宝玉受骗娶宝钗”,这个就有故事了。贾宝玉衔玉而生,所以胸前总佩带那块宝玉,而薛宝钗项上也总带着一个金锁,故有“金玉良缘”之说,这也是林黛玉每次郁闷了就要拿来刺激贾宝玉的事儿。贾宝玉则最怕林妹妹和他说什么“金玉良缘”了,每次林妹妹一提,他都要把那劳什子给摔到地上,以表对林妹妹的不二之心。
话扯远了,回到谜语上来吧。“金玉良缘”,金字加玉字,可不就是个“钰”字吗?
所以,这个谜语猜的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马钰。你猜出来了吗?
中国的灯谜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谜格则伴随着灯谜的产生而产生,但谜格的命名却在明代才确定下来。谜格在明清时期被发扬光大,明代整理时有所谓“广陵十八格”,到清代的《清嘉录》中,列有二十四格,到了二十世纪初即清朝末年,则迅速发展到四百余格,当然其中有很多是同类异名的谜格。
什么是谜格呢?灯谜的谜底一般包含两个内容:文体与谜格。猜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诗、一段文等是文体。猜射时是按常规方式还是按特殊方式去扣合谜面,这种把谜底文字进行一次再变化来扣合谜面的方式称为谜格。这种再变化是利用汉字具有形、音、义的特点进行的。
常见的谜格有: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梨花格、粉底格、素心格、落帽格、脱靴格、红豆格、离合格、遥对格等等。
是不是不明觉厉啊?举几个例子。
秋千格,谜底限定两个字,两字前后位置互移后扣谜面。如:“今天”(猜国名一)。谜底是“日本”,按格法规定读作“本日”,扣谜面。
卷帘格,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由后向前读,以倒读意扣谜面。如:“函授”(猜常用词一)。谜底是“讲信用”。根据格法要求,卷帘倒读为“用信讲”,以切题意。
白头格,又名“素冠”、“皓首”、“粉面”、“寿星”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射时谜底首字读谐音,用别字代替扣谜面。如:“废品”(猜《水浒》人名一),谜底是“吴用”。根据格法要求,谜底首字“吴”用谐音“无”字代替,读“无用”。
看了上面几个例子,觉得谜格还是挺有意思的吧,不过这些东东和诗词的格律一样,读起来实在让人望而生畏,记不住啊。所以,现在很多人实际上已经不懂、不会用谜格了。
以前的人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逢年过节便只好聚在一起赏花灯、看戏、喝酒、赛诗写词、猜灯谜,所以创造出这许多写诗词的格律和猜灯谜的格式来,玩法多样不重复,可以乐此不彼地玩上一千多年。
而我们现在呢,家庭团聚,低头看手机;同学聚会,低头看手机;同事聚餐,低头看手机;走路时看手机,吃饭时看手机,坐车时看手机,上厕所时看手机……手机如影随形,网络世界千奇百怪,谁还关心什么谜语谜格呀?猜谜语早就沦落为过年过节时工会的一种鸡肋般的活动了。
所以,不懂谜格也没有关系,大家凭感觉猜谜语拿奖品,玩开心就好。如同现在也还有很多人喜欢写格律诗一样,游山玩水后来一首,酒酣耳热后来一首,管他什么平仄韵脚,感情抒发出来就好。
谜语、诗词本来就是用来玩乐的,所以普通玩家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大家玩得开心就达到目的了。当然,如果有人能懂得更多些,玩得更专业些,能将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那就更好了。
(这是几年前的一篇旧文,增补了一些内容后重发在此,希望大家喜欢,也期待懂谜语的高手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