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今日立春,春回大地。
这几天日夜兼程,参与喜乐年华主题征文活动的评分,累并快乐着。到了昨天夜里一点多钟,大家还在工作。
2月2日晚上快12点时,接到山人老师的邀请,帮着喜乐年华主题征文活动进行评分。
我问了山人老师有什么要求,山人告诉我要在大年十四前完成全部文章的评分。我看了下专题,共有173篇文章。
说句实在话,任务量大,时间太紧,还要邀请其他老师一起评分。我在我原来伯乐点评群里发出召唤,希望有老师与我同行。这个群是以前建立的,那时我是散文伯乐,每天晚上会有老师对文章进行点评。自从我退出散文伯乐后,这个几乎不再使用。有唐四平方根和结子青莲两位老师愿意参加。这样我们组成了三个评分小组。
我们根据喜乐年华征文活动的要求,制定了评分标准:
这次评分是重点要求突出 “年”“我”“情”三个字。
即:展现春节的喜庆、热闹、浓浓的年味,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在展现“年”这个主题的同时,其中要包涵“我”,这个“我”可以是我个人,也可以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家人,要有“我”与“年”的互动,将“我”参与到“年”之中,文章中还要有“情”,要能够打动读者。
评分以后,许多作者让我点评,因为文章太多,时间又紧,没有时间进行点评。我谈下总体情况。
分数
这次评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80分。
凡90分以上均为优秀文章;
85分~90分为良好;
凡是字数没有达到1800字的文章,分数会比较低。
文体
根据征文要求,征文的文体为散文和小说,字数在1800~10000字。
这次征文大部分为散文文体,有小部分小说或故事。在散文中大多数都是叙事性散文,回忆过年的往事。因为征文是在去年12月份发出的,截止日期是2023年1月22日,因此叙事都是回忆性的,记人记事事的都有。也有少数文章属于议论文体。
字数
许多作者没有看征文要求,字数偏少,最少的只有900多字。按照要求我们只能给基本分数。有作者看到评分后,联系我,说:当初没有看要求。
内容
我举两篇文章做比较。
一篇是《喜乐年华||腊肉》,我给了91分,一篇是《喜乐年华‖过年记》我给了88分,这两篇文章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
对于贵州人来说,过年最不能缺少的是腊肉。是柴火烟抱着猪肉香在堂屋里跳舞的味道,是从煮腊肉的铁锅里弥散开来的味道,是饭桌C位上那碗蒸腊肉飘散出来的味道,是物质匮乏年代犒劳自己的味道,是贵州人家最地道的年味。
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然后分了三个小节分别“腌腊肉”“炕腊肉”“吃腊肉”顺理成章,逻辑通畅。
“母亲”是文章的主角,母亲在过年时如何腌腊肉的,母亲就会拿出砧板,把肉放在砧板上,再把火钳插进煤火里烧,等火钳烧红的功夫,火钳被烧得通红时,母亲拿出来放在猪皮上烙,伴随着滋滋声,从水缸里舀出半锅冰水,用菜刀刮掉猪皮上黑色的烙印,再用手一寸一寸清洗猪肉,……一连串都是动作描写。
这样的叙述是生动的,仿佛我们在看电影,每一个细节都看到了。
母亲干活,我像跟屁虫一样跟在她身后,她在灶台边烫肉、炒盐,我就站在灶台边看她烫肉、炒盐;母亲忙着手里的活,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散聊。
这是我们对文章的要求,文章中要有“我”。其实考虑到大家的写作水平,我们已经放低了要求,这个“我”,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家人。但这篇文章中的“我”是作者本人,是实实在在的“我”。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因为每个作者所写的是你亲身经历的“年”,不是别人的“年”。如果是记者,你可以讲某地某人是如何过年的,过年的新鲜事,都可以写。但我们在简书里创作,我们希望看到每位作者讲述自己过年的感受。
从我记事起,冬天就是父母卖菜的季节,卖菜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有进账,冬日里的父母心情是极好的。
我闻声跑进屋,母亲便含笑着把煮熟的腊肉递给我。接过母亲手里的腊肉,我急切又小心地放在嘴里,用最慢的速度,一丝一丝嚼碎吞咽。
为什么是“急切又小心地放在嘴里,用最慢的速度,一丝一丝嚼碎吞咽。”因为这腊肉里父母亲一年的辛苦在里边。这是写情。这种“情”是自然而然是,没有夸张,没有煽情,恰到好处。
这篇文章的作者“年”“我”“情”都做到了。把做腊肉写得很细致,擅长动作描写,属于优秀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了做糍粑、守岁、拜年、闹元霄,这些都与“年”有关,但是却不够具体。
我举这篇文章做例子,并不是单独批评这位作者。因为当时评分时,这两篇文章恰巧是前后脚看的,我就记了下来。
类似这位作者的文章是很多的,都犯了一个通病,就是泛写。
散文是以抒情为主的,泛写只是一个远景概括,看不到细节。这样就无法打动别人。
还有的文章写得很热闹,但与“我”无关,这样的文章就显得空洞了。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指出我看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借鉴。
在这次评分过程中有一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喜乐年华|春联》。
这是一篇回忆式散文。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宋代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贴春联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
作者在由《喜乐年华|春联》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她的爷爷,因为爷爷是写春联的高手,
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我家过年是从来没有买过对联的,家里所有大门小门上粘贴的对联,都是出自爷爷亲手写的。
爷爷写的一手好毛笔字。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左右,我家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先是左邻右舍拿着红纸来找爷爷写对联,乡亲们往往是把纸送过来就走了。
爷爷戴着一副老花镜,低着头,拿着笔,很仔细的圈圈画画,先用哪个就用笔标注下来,写过的,做个记号,每一家的对子内容,争取不重复。
这也是动作描写。
每次爷爷开始写对联 ,我就是个搞服务工作的跟班。 我自告奋勇的充当了这个助手,
我一边帮忙,一边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毛笔字,该有多好啊!看着很简单的样子,到了我手中,怎么那么不听话,
这一段写得很好,看似爷爷写春联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到了自己手里,才知道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者在文章最后感慨到,“少年时代陪伴爷爷写对联的那些时光,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让人怀念和留恋。”
这篇文章是我在这两天看的一百多篇文章中让我眼眶湿润的文章,文章中有“年”有“我”更有“情”。
特别要感谢山人老师,不但组织活动,还要自己捐贝,这种奉献精神令人尊敬!
2023年的春节即将过完了,但浓浓的情会流淌在我们心中,祝愿所有简友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