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某个灵光乍现的时刻,我们仿佛突然具有了一种特异功能,能在瞬间看穿事情的真相。比如,在考试中碰到不会的题,我们凭第一感觉瞎蒙的答案很可能是对的;与陌生人见面,我们有时候第一眼就知道对方是个怎样的人;据说更厉害的是恋爱中的女人,她们能在瞬间看穿心上人的谎言。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通常把这种能力叫做直觉或者第六感,在心理学中叫做潜意识。
马尔科姆 · 格拉德维尔写作的《眨眼之间》,就是探讨人类在潜意识层面拥有的瞬间决断能力。
这个观点是有理论依据的。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 · 卡尼曼在他的代表作《思考,快与慢》中,就系统、深入地讨论了人类具有的两套决策系统:一个是系统1,潜意识层面的自动决策系统,这是 “快系统”;另一个是系统2,意识层面的理性决策系统,这是 “慢系统”。卡尼曼指出,我们大部分决策是依赖 “快系统”,也就是直觉做出来的。
为什么说潜意识层面瞬间决断力,是意识层面的理性思维所无法替代的?
潜意识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自动运行”。大脑将很大一部分复杂的思考工作委托给了潜意识,让它时时处于自动运行的状态,帮助大脑判断周围环境、警示危险等等。
除了自动运行,潜意识系统的另一大特点是 “快”。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潜意识就已经帮我们做出了快速判断和反应。在生死攸关、千钧一发的时刻,潜意识的这一能力尤其重要,这是意识层面深思熟虑的慢系统完全不可替代的。
有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萨利机长的飞机遭到了飞鸟撞击,双引擎停止运转,飞行高度仅仅900米,情况非常紧急。当时航空塔台的命令是返航,而萨利机长凭直觉认为应该迫降哈德逊河。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毅然迫降,最终成功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但是,萨利机长的举动却在时候引发了争议:这个迫降决定到底是正确的选择,还是机长个人英雄主义的鲁莽行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人员对事故进行了十几遍的模拟复盘,发现萨利机长的迫降决定是在当时情况下几乎唯一正确的决定。也就是说,萨利机长凭瞬间决断力做出的决定,和计算机反复模拟复盘之后的结论完全一致。
潜意识的这种瞬间决断力的奥秘就在于 “薄片分析法”。
薄片分析法,是 ”快速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人们通过极少经验即可理解事物和行为规律的潜意识能力“。就是说,潜意识有种删繁就简的能力,能够从大量信息中忽视无用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并根据这些关键信息来做判断。
薄片分析法的背后,隐含着一个深刻的认知原理:信息不是越多越好。人们总是认为,掌握的信息量越大,做出的判断就越准确,其实这是一个错觉,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将有限的注意力聚焦到少数几个关键细节上,就可以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有时候,多余的信息不但没用,反而会对决策形成干扰,从而让我们做出错误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偏见,比如人种偏见、身高偏见、性别偏见等等,也会明显影响潜意识的判断,而我们的意识层面却 往往拒绝承认受到了偏见影响。不过,只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潜意识层面的偏见是可以被消除的。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能片面地跟着潜意识的感觉走,而要有意识地去激活理性系统,用理性思考去检验直觉得出的结论,才能提高决策质量,减少偏见和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