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互联网圈很热闹,尤其是美团狙击滴滴,顺带收购摩拜。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篇名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引发热议。一位在文学界的大V发微博痛批,网友纷纷发文“站队”,一时间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公众舆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大熔炉,就像打火锅,一时间什么都有,每个人的味蕾不尽相同,也就都能评头品足一番。转眼间,也就被即将新下锅的另一盘菜吸引,前菜只有残渣留下痕迹。所谓热点,站在未来去看现在,只不过是一场类似打火锅的盛宴:菜没了,人就散了。我尤其敬佩处于舆论顶尖的当事人很理智,不屑于站出来表态,否则这场戏码不知延续到何时。
当一切冷却,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好奇心得到满足,即使没有结局也无所谓了。但是,我 想,“贩卖焦虑”一词从此会在这个事件中沉淀下来,成为人们评判自媒体的一个维度,一个标准。
商科出生的同学应该记得一门很“无用”的课程,叫“商业伦理”。里面有一个故事,说一位人发明了一种药物,可以治疗绝症。但是这个人把这种药物的价格价定得很高很高,高到一般人家支付不起的地步。问,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谴责?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涉及到伦理的“功利主义”和“美德主义”之争。就这个故事站队很容易,我们作为旁观者都会选择去责备这个人的不道德。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态度和行为是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的:我们都在谴责这个人,但同时我们又不知不觉中作出了和这个人完全一样的选择。
所谓的“知识付费”不就是利用了你对知识的焦虑赚钱的吗?
所有的娱乐不也是利用你在工作生活中沉积下来的焦虑赚钱的吗?
你拼命工作不也是由于房价高涨下的焦虑为自己付费的吗?
如果“贩卖焦虑”有问题,在这个逻辑下,当你也成为这个社会能够提供服务的人时,你还能正常去看待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变化吗?
各位请注意,我并没有说发明药物的人的做法是对的。换作是我去看,也希望这个人能够把价格定得低一些以服务大众。但希望归希望,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退一步说,他不厚道,但也无可指责。
由此,它验证了一句很残酷但无比现实的话:
道德,其实就是通过利他来利己。
我想,这可能也是功利主义在法律底线之上,最合理的评判界限。
正因为我们热爱光明,所以要懂得拥抱黑暗。所有现实主义的电视剧都会有这样的桥段。也正因为如此,善良、真诚与初心不改才显得弥足珍贵。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个人很喜欢的话:
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摘自琢磨先生的作品《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