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卢令令》:猎歌背后的凄美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叶圣陶先生有首小诗,是写瀑布的。“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从逻辑的角度讲,常常是先有了对具体事物的意象,才去还原对事物本身的感知。也就是说,先是瀑布本身,唤醒了叶圣陶先生的美感,他才去认认真真感受瀑布的美,从而关注到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如果用这样的逻辑认知来看《诗经·齐风·卢令令》,多少有些怪怪的感觉。先是“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的那个人唤醒了诗人的美感,他才认认真真去回味和感受先于之出现的“卢令令”,与之一同出现的“卢重环”“卢中鋂”。单看其人“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除了俊美、宽仁、健硕、须发浓密外,很难说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卢令令”“卢重环”“卢重鋂”,这个人的背景信息才进一步丰满起来。
“卢令令”中的“卢”到底指什么?
从汉字演变的角度看,远古时,卢氏人以虎头为图腾,以耕田为生,以藤条编器皿──“卢器”。因此,繁体“卢”字上为虎字头,中为田,下为皿。抛开“虎头”图腾不谈,整个字形是一个容器(卢器)里装了一个人,这个头特别大,更像是甲骨文中的“子”字,不同的是头部里加了个“十”字。推演一下的话,“卢”字应该和动物有关,和容器有关,也与头部的特殊经历有关。
《战国策》记载:“韩国卢,天下之骏犬,东郭逡,海内之狡兔。韩卢逐东郭,俱为田父之所获。”很显然,这里的“韩国卢”已经是一种引申应用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骑的马叫“的卢”,是一匹额头上有斑点的良马。再后来,辛弃疾在自己的词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在能找到的关于“卢”的释义中,没有与狗和马有关的释义。即便是涉及到狗和马,所取也是它表达的“黑色”之意思。韩国卢,是当时韩国有名的狗,通身黑色。“的卢”马,强调的是额头上灰色斑点,大概率也是通体黑色的。
“卢令令”描述的是那个美且仁的人还没出现,已经听到伴他而来的动物身上清灵的金属撞击声。至于同他一道出现的是一条“韩国卢”那样的名犬,还是他胯下那匹“的卢”一般的名马,只能靠读者自己去脑补了。
第二小节的“卢重环”和第三小节的“卢重鋂”,强调的都是诗人循声看过去,观察到的声响所在——动物身上的金属。“重环”是大环套小环,“重鋂”是一个套两个,环环相套。
春秋时期的齐国,尚马已经有了些端倪,后来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便是一种间接佐证。不管是猎犬,亦或是良马,都表明这位“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的人儿,或是田猎高手,或是望族名门。
诗歌的意思是可以推演、揣度的,诗人创作诗歌的意旨有时候却是难以捉摸的。
作家贾平凹在小说《山本》中描述过一首近乎顺口溜的诗歌的创作过程。“姓阮的,十七户,往西南,去地府,这里没了你的土,涡镇不是你的故”。秦岭深处的一个小镇上,预备旅在攻打已经投靠红军的阮天保时,因为一个阮姓族人的通风报信,致使预备旅伤亡五十多人。于是,预备旅便要杀了镇上十七户姓阮的人家。甚至,这件事也成了全镇人的共识。最后,县长出面求情,结果是这十七户人家必须离开涡镇。这是全镇人集体赶走阮姓十七户时,有些墨水的巩百林逞能编出,引发全镇人集体传唱的一首诗。
写出《诗经·齐风·卢令令》的诗人是不是在逞能,是不是在谄媚,谁能知道呢?
如果这是一首猎歌,或者是一首赞美某个猎者的小诗的话,他背后会有着怎样的凄婉——谁知道呢?
它的颈圈响叮当,主人宽仁相貌堂。
它的颈圈套双环,主人英俊须发卷。
他的颈上环套环,主人帅气又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