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生就会语言,从婴儿的咿呀学语开始,我们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所有的需要。每个人的需要或者文字到底在说什么?抽丝剥茧,关键词_意思_情感_模式,每个人的语言说的都是他的生活经历,他的环境映照在他的内心世界的模样。那里有他潜伏着的情感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那是冰山深处潜藏着的主宰者。
从一篇篇文章入手, 我们看到缺失,丧失,分离原来有如此强大的动力,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渴求,呈现,由此看来,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语言之所以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和你这个人有着深不可测的联系。语言成为自我。人的最初的养育,语言也是构建自我的一部分 。
读懂语言,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识记,理解,分析,概括,想象,运用,推理,思辨。左右脑的综合运作,协调发展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通过课堂的情感管理,通过课程的隐喻设计,把教学思维和学习思维贴合,以语文完善儿童人格,促进学生心智化过程。课堂的精细化指导,就是培育学生心智化成熟的过程。
语言如何可以完善人格?
让我们回到语言和人格的心理机制。在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外部世界的镜像,孩子纳入到自己的内在,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一种感觉,一个行为举止,一段语言,都会内化成为孩子的一部分。
师生关系中的两个主体,通过情感的互动,语言的活跃,可以互相滋养。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会是什么样子?可以被允许有话语,促进语言的发展,即是促进一个主体自我的建构。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的重构自己的人格,这也就是不断学习,体验和觉察,书写的原因所在。同时,以人性的方式对待学生,那意味着尊重观点,涵容缺点,真诚的面对无能感。教师和学生彼此以情感化的方式建立联结和关系,让彼此都成为主体。同时也以情感化的方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个客体。
如何让教材为我所用呢?
我们从教育目标进入。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结果性目标,这往往成为我们的传统教育考试的对象,这是基础。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中介目标,贯穿全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体验性目标,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动力和调控机制,是所有言行真正的发动机。
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形式单一,强制的认知。创新的方式在于首先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的形式,活动多样化,激活探索。其次为教学的分层管理,差异化。尊重和跟随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层次,自我的建构。
每一篇文章,音乐都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我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心智认同其中一部分,然后进行言语表达。尊重和跟随意味着只是对话,不改变别人的行为,没有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除非他自己愿意,想改变是你的需要。被接纳,被欣赏,不放弃,可以把攻击驱力转化为成功驱力,这就达到自我升华。被忽略,被排斥,被贬低也会将攻击呈现为原始驱力,造成破坏。
使用教材遵循学习的五个层次,认知,视觉,体验,身体,具象,教材的创造性使用需要将五种学习层次设计为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吸收,自我建构。
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历程,人格发展,情感发展,依恋发展,心智发展,这些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设计课程,培育儿童。
这是第一天培训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