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沐清风细雨,春来烟柳催眠。
飞花深巷马蹄前。
落霞铺驿路,流彩满云天。
幽梦一帘未醒,残诗三月犹寒。
盛年如水泪长潸。
孤芳难自赏,繁叶总凋残。
徐昌图体,词林正韵
-----------------------------------------------------------------
第一次参加芳水团队的活动,有不足处,请各位多多指正。
-------------------------------------------------------------------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
(好清秀的题!好久没有写命题作文/诗了。因为太激动,一不小心就差点误把题目打成"流年逝水,岁月如哥"了。开个玩笑。言归正传。)
庚子年终于在新冠病毒的喧嚣中,渐近落幕。对于在国内生活的大家来说,新冠好像已成为过去时,而于海外久居的我来说,它还处于进行时。每天新闻都在报数,政府在不断地号召大家要保护好自己,少出行,少群聚。大学的教课虽然恢复正常了,但每天也都如履薄冰,生怕哪天自己的周遭就成了爆发点。还好目前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一年,除了工作外,我意外地在简书上写了很多诗,特别是古诗。自己都很惊讶。初来简书是16年,因为看到一篇古龙小说的评论,歪打误撞地结缘了这个相当纯净的类似于大学社团的平台。那时候,简书还是以文学为主的平台。听说是大学中文系的创业项目觉得不错就注册了个简书号。特别喜欢在简书上读诗歌,那时候诗专栏还是挺专业的。自己也写现代诗。偶有被收录推到主页,诗友也会大加赞许。在简书上结识了好些朋友,每每读到轻快的诗句都会窃窃欣喜。后来,简书推出了一系列的商业尝试,诸如会员啊,贝钻啊,主页也花边起来。虽然看起来没有纯文学舒坦,但是也可以理解。大家为了经营,绞尽脑汁。可是简书一度封文开始盛行,莫名奇妙的敏感字/敏感词也越来越多,好多诗友遂渐离简书。因为自己写的不多,又没指着简书怎样怎样,也就一直留了下来,一直看看写写而已。最近看到@纳兰的《我与简书之结缘诗专题》感悟颇深。回想起那时陈汐年等人的诗歌,的确让人怀念。
我以前也尝试过写古诗,但总觉得现代人去咬文嚼字,总不是很习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自己的几十个字又怎能流芳于历史的长河?也就没有怎么研究。但今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古诗的尝试。开始的时候,也只知道,压个汉语拼音的韵脚,就觉得的是不错的诗。现在回头看看,真是羞赧甚。不过我本着有奶就是娘,生下来就是作品的原则。写得不好的也留在简书的文集里,并没有删除。当真校对了格律平仄以后,忽然觉得格律诗歌如此之美。渐渐地也在意境上越走越远。其中,结识海棠社的纳兰,使我在创作时有了更多的借鉴学习的机会。
自己的诗还称不算好,而且是苦吟型的。常常是下了工作后,半夜三更地刷简书。因此也经常错过好多好诗歌。自己写的诗也多有推敲不足之处。本来我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但最近发现,好多简书上的诗歌都写得太急躁,太可惜了。甚至有人不知道什么是诗歌之美,诗歌之重。窃以为,诗歌创作必须有诗感。刚开始写的人,需要多读。记不住没关系,读得多了,才知道什么是好的诗歌。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感觉。诗歌不是方便面,即便是,也应该是红烧牛肉面。你没喝过汤,怎么调得出味道?为此我写过一篇《也为诗说》,欢迎与大家共勉。当然诗歌是有流派的,自古就有。所以对于好诗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田园派的王孟,性灵派的袁。诗歌应有欲言又止的矜持,点而不破的美,应是simple is best。往往简单的字才会流传久远。为啥?它亲民啊。
扯远了,不是说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嘛。对于奔四的雨子来说。太多的回忆,太多的往事了。不知如何追忆。有机会再写散文吧。现在想说的已尽在词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