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儿童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课文课程一直没有打破“让学生读一本教材,然后大量做各种题目的怪圈”,80%的教师并不注重课外阅读文章的拓展。依旧是依文解读,存在着大量无意义的提问、分析、讲解,将一篇课文学得支离破碎、拖沓冗长,泯灭了孩子阅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课堂阅读效率。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很多有志于阅读教学研究的老师专家都有着各自的研究思路及成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进行了大量的听课与自己三十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后,越来越觉得,尤其是我们开展“1+X同主题阅读”研究以来,阅读教学没那么繁琐,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不宜过多,只来三问即可达到阅读目标。这三问便是:你读懂了吗?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这三问,如葡萄茎,提领课堂,理解课文,达成目标。
一、 你读懂了吗?一问提纲契领。
每学习新课文之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读熟课文,会认会写生字新词,搜集查阅相关资料。这个过程,一年级上学期,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课上进行;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
学习理解新课文,问这第一问:你读懂了吗?这一问题,是引领孩子快速回顾自己的预习成效,梳理自己的理解,确定自己学习本课文的水平位置。给老师以学情的提示。
一问抛出,不求答案,是为引领同学回顾梳理,老师发现确定学情。
二、 读懂什么了?二问深入其中。
理解新课文,一问提领学生情后,接着进行第二问:你读懂什么了?随着孩子们的理解回复,带领导全班同学深入课文,理解课文。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佐证。
生1:我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23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的元宵节又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可能这个内容一个同学的概括不会很全面,这是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由第一个同学“读懂”的方面开去,老师引领全体同学补充探讨,直至全体同学真正读懂,再跟随其他读懂的同学的“懂”,交流探讨其他的方面。
生2 :我读懂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详略内容。
老师追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详略内容分别是什么?请详细道来。若生2说得准确,老师来个全部了解:同学们听懂了吗?若要保证参与度,继续追问:听懂什么了?若生2的叙述不准确,则继续让其他同学补充,直到准确。
生3:我读懂了本文作者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师追问: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谁还有补充?此时老师还可以就势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老舍的语言风格。
这第二问,顺着学生的“读懂”,深入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听说读写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还有什么不懂的?三问质疑补充。
随着第二问的结束,本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基本达成。但学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既要让优秀的同学吃得饱,也让待进步的同学吃得了。此时招聘第三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这一问,没有任何的暗示指向,有的只是孩子们对照课文目标和自己的学习基础,检查发现疑难点,提出来,得到解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你提得出,问题就一定会得到解决。
这一问,优秀同学提出的可能会是比较扎手的问题,待进步同学的问题可能是相对简单的譬如字词之类的问题。“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无论是什么问题,只要提出了,孩子的质疑能力就在增长;帮同学解决问题,就是在教同学学习,“教是最好的学”,提出和解决问题都是极有价值的行为。
这一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
大道至简,简单更美丽。语文课堂、课文学习,落实这三问,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学习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是这样,同主题阅读也是一样。只是,同主题的文章阅读时,第二问要落实好同主题文章与课文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拓展写作方法、主题内容的不同及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