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遍遍的提到成人“内在小孩”,可能有的人会抱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哪有什么内在小孩?”其实,内在小孩就是我们创伤的部分,是在早期成长过程中,他的生命能量和生命潜能受到阻滞,导致他心理上没有得到充分地成长,这就成为他每个成长阶段的卡点。
为什么说是“每个成长阶段”的卡点?
因为前一阶段的发展是下一阶段的基础,如果前一阶段的发展没有问题,孩子会自然而然进入下一阶段,且前一阶段形成的潜能会促进下一阶段的发展。相反,如果前一阶段的发展有问题,进入下一阶段后,父母又没有帮助孩子去修复,那么不仅前一阶段的缺失在下一阶段依然是缺失的,而且也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甚至这个影响是终身的,而最开始的创伤就成了原痛。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更加清晰作为父母的职则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成长期的孩子,他每个成长阶段的创伤,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去处理的。
举个例子。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和母亲赵美兰,他们都是很有特点的人,但是你觉得他们是成熟的人吗?赵美兰对女儿近乎严苛的管控,在家中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除了女儿苏明玉敢跟她对抗,丈夫和其他两个儿子都被她管理得服服帖帖的,唯母命是从,所以,她是一个特别管控型的人,同时这也不是一个成年人成熟的行为。那么,一个人的成长中,哪个阶段是最想掌控一切,想成为“我是最重要的”阶段呢?婴儿期。所以,我们可以大概判定赵美兰的心理年龄不超过三岁——很想管控,很执拗。
那么,她的心理上的成长是如何卡在了这里?这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婴儿期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需求是:需要无条件的被接纳,及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这里所说的被接纳、做第一,是孩子内心的感觉。
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他是不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的,所以他最希望的是活下去,可是“我能活下去吗?”因为他什么都做不了,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吃喝拉撒睡都要有人去照顾,除了生理上的这些依赖,还有心理上的需求,孤单了有人来聊天吗?害怕了有人来陪伴吗?哪里不舒服,只有用哭来表达,有人关注他的情绪吗?别看他小,其实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他不会说话,但老天给了他一个技能——哭。
婴儿为了能活下去,把哭运用得淋漓尽致,甚至有点不管不顾,他才不管妈妈累不累,爸爸烦不烦,不管他自己是不是值得父母这么爱他,总之,他就是自由地尽情地发挥他的哭,让父母尽其所能来满足他、爱他。如果父母听到哭声,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即使父母身体不舒服,也能第一时间赶过来,先来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了——我就知道,你们是最爱我的,是无条件接纳我的,在你们生命里,我是最重要的。
举个例子,如果有个蚊子叮到他脸上了,他感觉又疼又痒,可是他的手还不能听自己使唤,这时他只有靠哭来召唤人过来解救他了。如果这时大人听到哭声,立即赶过来,并发现了脸上的蚊子,然后一边柔声地安抚孩子,一边马上处理掉蚊子,孩子的不舒服就不在了,然后孩子心理上会有一个感觉,“诶~我一饿,就有吃的;我拉了尿了不舒服,就有人马上给收拾;我需要人交流了,就有人跟我对话;我孤独了,就有人陪着我……我一召唤人,人就过来了,你看,我多厉害!我就是你们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有人都爱我接纳我。”孩子的内在就有了这种感觉,这就满足了他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我是被人无条件接纳的,我是你们生命最重要的人。于是,他就产生了对周围人、对世界的基本信任。婴儿期要解决的发展危机是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孩子有了基本信任,他就完成了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然后带着这份信任开始步入下一个成长阶段,而下一个成长阶段,孩子会走了,他就会因着这份信任去向外慢慢扩大探索了。
相反,当孩子哭得声嘶力竭地都没人赶过来,即使有人过来了,对他态度也不好,也不积极,孩子就会恐惧自己能否活下去了,他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慢慢确定了——我是不被爱,不被接纳的,我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重要。如此,孩子对父母还能信任吗?不能信任父母了。如果孩子产生了不信任感,他也会觉得外面的人不可信,外面的世界也不可信,那么他就会感觉很不安全,本该下个阶段去扩大自己的探索空间了,可是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是不敢离开父母身边的,很黏着父母。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很黏着自己,就会有很大的自豪感,觉得这个孩子跟自己好。这是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的自豪感。这里要区分健康的依恋和不健康的依恋。
健康的依恋是,孩子从生下来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互动中产生的情绪情感。最开始是从感觉开始的,母亲是如何对他的,如果母亲以孩子为重,第一时间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先是感觉到。这个感觉程度加深后,就会变成情绪,孩子正向的情绪就会变多,而这种正向情绪恒常稳定的积累就会变成情感,于是,孩子跟父母形成了健康的情感依恋。
孩子跟父母之间形成的情感依恋里的感受会被储存在大脑里面,成为他未来人生里面跟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模板。换句话说,他小时候的经历、他的情感上的感受,会成为以后他感觉其他人其他关系的最基本的感受。
另外,没有满足被爱的、做老大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他的内在会形成一个无底洞,总想去抓取这种感觉,于是他就产生了控制。
一个小时缺爱的成人,没有安全感,容易向外抓取、控制,最常见的例子,对爱人的控制,控制爱人的言行,监控他的电话,对爱人的爱的付出永不满足,疑神疑鬼……其实,她的内心只是在不停地去印证一件事——你是无条件的爱我的吗?不管我多作,都能接纳我吗?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吗?你看,这不就是婴儿期未被满足的需求吗?这个需求一直都未被满足,她就会不断地去寻觅,去印证。这样的人活得累不累?他的爱人活得累不累?如果他的爱人受不了了,有外遇了,或提出分手,想想吧,这个人会怎样?天可能都塌下来了,因为婴儿期她已经产生因没人爱、没人重视的痛苦而觉得活不下去了,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一旦“抓取——控制——失败”的重复,这都是在重演并加强婴儿期的感觉罢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是身体上要成长成熟,他的心理上也要跟着成长成熟。一个不成熟的成人,反应在他的认知能力上、情绪管理上、做事态度上、自我认知上等。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他就像个小孩子,一点不成熟。”细分的话,就是在说这个人情绪像个孩子不成熟,或认知水平像个孩子不成熟。
可是,我想说的是,内在小孩不只是只有创伤,他还保留着我们儿时的很多纯真、善良、活泼、好奇、想象力、创造力、乐观、韧性、自由、独特、爱……这些特质,是孩子的一种自然天性,我们要看到这个部分,要珍惜他,要与他同喜同悲,要与他一起享受生命,并与他共创未来!
就即使看到了自己小孩子的部分,也不要感觉羞耻、愤怒、挫败,它只是我们那个当下受到阻滞需要成长的部分,它只是在那个当下想要活下来而保护我们的部分。比如,我的个性中有很倔强的一部分,这让我在各种关系中也尝到了苦头,那这种倔强哪里来的?我想起小时候,我妈妈对我近似严苛的管控,我要是敢顶嘴,我妈打得就更重了,为了活着,为了自尊,我可能就剩下坚强的倔强了。你看,倔强在那个当下保护了我。所以,那个部分是永远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保护、陪伴的部分,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不断自我成长的部分。
我们不能重新回到小时候,再重新过一遍,让父母好好爱我们,满足我们小时候未满足的部分。可是,我们是成年人了,我们有能力去自我成长,去学会自我满足那缺失的部分。
自我成长,自我满足,是最安全的方式,也是最负责任的方式。你可能带着几岁孩子的状态步入婚姻,伴侣也有可能是几岁的孩子状态,想想吧,后果会怎样?就是两个孩子的游戏嘛,玩不好就散了。
每个人的成长只有自己去负责,你成长得好了,懂得爱自己了,你就不用向外去抓取了,更重要的是,你懂得爱自己,你才能懂得如何爱伴侣,爱孩子,爱才能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