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为被作品标题吸引,看了日本疗愈女王山本文绪的两本书《世上所有的女人都结婚了?》和《然后,我就一个人了》。作者山本文绪年轻时很想结婚,25岁时如愿以偿,但这段婚姻没持续多久就破裂,她虽然做好了独身的准备,却没法儿割舍想要结婚的初衷。
在两本书的推荐里,总会这样写:“寻找结婚和不结婚意义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感悟。”
我仔仔细细地看完了这两本书,可能是因为自我本身的意识够强烈,也就是坚定不结婚的意识比作者强烈得多,少了心态上的转折,所以不是很有共鸣。不过多翻看一本书,展现了作者的个人生活,于我而言,是多了解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以后自己会面临的可能性。
可能和很多人想要结婚的人一样,他们能理解不想结婚的人的理由,却又不能理解为何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结婚。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完全能想通他们想要结婚的因素,却又无法理解为何要结婚?
自从大学毕业想找到自己的初恋那天开始,我发现当我哪怕是对着和我婚姻并无关系的同事说起“我是不婚主义者”,他们总会告诉我“等你年纪再大一点就不会这样想了”。
一开始,我总会竭力反驳,但后来一想,反驳也无用,内心便会想:“我会用时间来证明我的想法很坚定的。”
不过无论我怎么说,同事们对我总是抱有无限的善意,但是出了那个小圈子,这个想法就行不通了。
想要谈恋爱嘛,无奈身边朋友不多,我自然是得往未婚男女多的场合靠近。最先接触到的是单身女生们,即便如此,当我说起“我不打算结婚”,大家就会对我能找到对象这件事抱有怀疑态度。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我也能理解到了公认的适合谈婚论嫁的年纪,没有多少人愿意抱着认真的态度跟只想“甩流氓”的我在一起。
让人想拍死我的一点是,我也不希望自己的未来恋人对我说:“我是不会结婚的,只是想谈场恋爱而已。”即便这样说合情合理,却会让听的人颇不舒服。所以我想我那样的说法是不对的,虽然我只是想谈一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罢了。
慢慢地,我换了一种很委婉且对双方都很负责任的说法:“两个人肯定要合适才在一起,这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也不可能即便是不合适,非得抱着要结婚的目的才交往吧!”
就这样克服了想要恋爱的第一步。
大概是因为看多了两性类的书籍,在我的认知里,从双方认识并互生好感或者单方生出好感,还付出了实际行动的那一天起,两个人的状态便进入了“互相考验”的时期。
倒不是说非要设置多少障碍或是预存多少心机,而是两方都是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所以用“追去”一词并不符合绝大多数情况。
如果通过了考验,在一起了,恋爱归恋爱,互相考验也进入了新阶段,就是所谓的“磨合”或者“考虑适不适合”。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方没有通过对方的考验,对方就有可能say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