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2 日志】
这是2019年4月24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1.2 《奇特的一生》做计划&时间记录” 的学习日志。
今日片段:时间“成本”核算
一.我的阅读理解:
【版本一】
1.步骤分解
师父在精拆《搞定》时说过很多拖延是把困难放大了,分解开做就会发现没那么难。从拆页里能够看到柳比歇夫是把任务分解了,比如完成一篇论文包括参考文献、列提纲、写正文等等。
表面上看这是习惯问题,其实这更是时间管理能力的问题。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真的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A1:吃午饭前,我看了一下今天的作业,没啥感觉就又看一遍,这才找到重点。心里想:重点是“核算时间成本”很重要。接着就打算开始写,打了个1就没思路了,然后搁置,午饭后钱包午睡再写。
A2:今天已经是第4天了,可见我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步骤。接着思考一下,我可以这样写作业:
①浏览内容猜主题
②看标题和阅读指导
③再看内容构思内容
④先写概括的点当做骨
⑤补充关于点的感想或行动当做肉
⑥修正错别字
⑦复制打卡!
2.成本核算
我是比较粗线条的人,很多时候都基本不在乎,自然也没怎么考虑过时间成本。之前算过“时薪”,算是初次接触到成本核算,是我每个小时的时间成本能够带来多少金钱回报;今天的拆页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成本核算,我每个小时的时间成本能带来多少成就;
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已经塑造了现在的我:
不爱看小说、不看电视(之前觉得浪费时间,现在看来是觉得时间长回报少);
看书不爱看情境描述,什么“天渐渐变得灰暗,慢慢的,雪花一片一片降落下来,旋转着、嬉笑着、打闹着、跳跃着,像冬天里的小精灵、像刚得到糖果的小朋友、像优美的舞蹈演员……大地都开始灵动起来,然后慢慢变白……”OK,我编不下去了,类似于以上的描述,对我来说只会快速浏览,然后大脑翻译成“下雪了”。虽然我也会经常感觉好美啊好幸福啊,但是总感觉生活情趣差了一点,可能这些都有关联。
对于成本核算这一点,我有3部分思考:
①和家人的相处,核算时间成本有无必要?如果没有量化标准,那用什么来体现和家人相处的质量?
②想一缕藕丝牵孩子,想在娃小时候就有很棒的时间管理习惯,那对于孩子的培养,有没有小方法能让孩子既珍惜时间,又不那么吝啬呢?那些风花雪月的描述对生活情趣来说应该是有帮助的,起码对于中小学写作文还是挺有用的~
③工作上更应该核算好时间成本,这个点对于工作上的应用会更适合。这个需要长久的摸索和实践优化,还得再修炼,那具体怎么修炼呢?先记录一周然后统计一下试试水吧~
ps1:前两点我还没想清楚,酿一下~~
ps2:大年初一,钱包走亲戚时已经放得很开啦,为娘很开心!再次祝师父和所有学霸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ps3:今天用时50分钟,包括看拆页3分钟,看学霸打卡3分钟,自己写作业37分钟,修改错别字以及内容7分钟。感觉写作业的用时有点长了,明天争取在35分钟内完成。
【版本二】
这个片段讲到了时间统计法的其中一个应用——统计起来作为依据核算时间成本。
时间统计法能够为生活当中每件事情,再把每件事情细分到每个步骤,都提供精确的时长。比如说写论文,包括准备的时间以及真正写的时间,这其中的总时长以及对应的天数。
不仅统计下来,柳比歇夫还会一一进行分析。
【版本三】
这个片段主要讲的是柳翁时间成本的核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时间成本的核算呢?要想核算时间成本,首先需要记录时间,接着还要进行时间统计。(以及时间分析,当然了,这个片段并没有提到分析,所以我暂且不展开来讲)。
拿柳比歇夫写论文来说:需要记录的时间包括前期准备以及真正写论文的时间,需要统计的,除了总时长还可以再细致,比如说从哪天到哪一天,比如说包括多少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具体都用了多长时间。
推而广之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核算写论文的时间成本,还可以核算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以及做每件事情的成本。
那核算时间成本有什么用呢?其实这就是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能够清楚的知道,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这样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能够做合理性的参考了。
我的A2是:
①把atimelogger上的项目设置的更详细一些,比如把现在做的阅读营日志,以及听阅读课,这些项目加到里面。
②在统计的时候不仅统计具体的某件事情的时间成本,还可以再具体细化,比如统计上午和下午不同时间段做同一个事情的时间成本,这样的话也能够更好的安排时间。
【对比】
当我真正的想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夹带任何个人思想的时候(写出来的是版本二),写出来的就比较空洞。
当我放飞自我的时候(版本一)写得就丰富一些,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幼稚,当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不太记得了,但是隐隐约约还是能够想到当时的心情,再次看的时候还是会嘴角上扬。但是有一点不遵从原文了。
那么我的启发是:要记录事情也要记录感想,最好能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这样有温度,有深度,才更符合成人学习原理。这样就有了版本三。
2.我的课后实践:
我选择的是第四个,记录了读兴趣图书所需要的时间,和写一封信需要的时间。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4.其他想说的话(例如课程收获):
今天去健身房,去的时候丁香花香满路,好喜悦,好幸福!回来的时候下雨了,其实雨不是很大,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在健身房的门口希望等雨停下来的时候再走,毕竟现在没到夏天,下雨的时间不会持续很久。然后我就特别酷的戴上了帽衫上的帽子。插着兜走在雨中,感觉自己酷酷的!心情超级好!
十三分钟的路程,雨虽然不大,但是到了单位,毛呢大衣还是湿了,然后就有同事说,你现在回来干什么呀?反正也没有课。
后来我想了一下,其实他说的也是对的,毕竟湿漉漉的,不太好看。但是我当时选择了淋雨呀,所以就享受这个过程吧。
就像是现在每天写三个实践日志,白天要上班,要做自己其他的事情,晚上还要带娃。所有的时间日志都要挤时间,如果放飞自我的话可能需要八九千字,感觉有一点忙不过来了。但是这就是我选择的呀,那么就享受这个过程吧!
就像淋湿的衣服会干,匆忙的100天也会过去的,享受当下!享受和师父以及其他小伙伴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心的沟通吧!
哇塞,感觉好鸡汤,哈哈,我为了写今天的日志,现在已经在单位多呆了40多分钟了,8:14,赶紧回家陪娃,还要带娃写亲子日记,读绘本,录音,做运动,哇塞~快点走,快点走~~
表白师父,小勇爱你呦,我也想和你住在一起,哈哈哈~当然目前是不太可能的了,不过等退休之后说不上呀,感恩邂逅,期待命运的安排~么么哒❤❤❤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各自亮点:
师父的①逻辑线特别清晰,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去原文当中找一句接着一句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当中,有推理,有辨析,最后才得到结论;②会有很多合理外推,有举例子,有辩证看待问题(这里的变种不是指原文作者有错,而是指自己并不会全部采用原文的做法)。
我的亮点是我有特别努力的去找其中的逻辑关系哈哈~其实我昨天自己在写的时候,觉得自己写得挺好的,但是今天一对比,感觉有点看不下去了,哈哈哈哈~
给各自建议:
我除了努力去找的是原文的逻辑关系,也要学习师父的方法,除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再思考一下怎么样能够更好的理解呢?相信这样训练下去,思维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都会有所提高。
片段:1.2 《奇特的一生》
•原文:P45(2019年2月5日 Day4 )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他做时间统计,也善于做时间统计。
•有些作者在稿子上注明完稿日期。写上具体日子的较为少见;写明从几日到几日的,那就更少见了。至于用了多少小时,我是头一遭见到。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是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