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新闻都是在说互联网遇到寒冬。消费互联网的红利已经到头了,巨头们也在转型升级。
而除了互联网行业本身最受影响外,周边行业,比如电商、媒体、培训等会波及。另外,金融行业中的投融资也越来越难。
2018年的冬天刚刚开始,我没有被裁员,我自己提出离开,但是已经做自由人快一个月了,很是焦虑。
每天的生活成本降到最低,我的购物欲已经down到极致了,当朋友买买买的时候我不为动,还以集满100天不购物记录为荣。
将时间分散到各个领域,比如社群开课,兼职做大号的小编。但这些至今还没有看到收入进账。
也感觉不到生钱的希望。
越是丧的时候,越有着沉不住心的浮躁。我看到做兼职的平台也挂着技能培训,似乎人人都能开课,做个讲师,从一节课的贩卖开始,以前还能相信,因为大咖的脸熟悉的,看到了还会有种赚到的激动感,那时候比的手速,你慢就抢不到特价课程了。
现在看到的不是大咖脸,而是一张纸修图精良的人头,贴满各类标签。不是知名的行业专家,就是师出大厂的人才。
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出现如同淘宝选商品的情景。如果没有卖家秀和评价,我基本不清楚付钱有没有效果,浪费时间有没有意义。在这种钱是多么稀缺的情况下。
除了那些无名者,大咖们也面临着粉丝的消费疲倦期。
一个大号如果整天灌鸡汤、发广告、吹牛皮,我是会果断取关的。
一些干货如果嚼烂了还在变着花样分享的,没有迭代或者提供全新内容的,就应该消失啊。
垃圾都应该消失。
我也发现,过去五年开始起步干一件事的大咖,如今还坚持做的,都已经变现。那我们再做和他过去做的一样的事就没有意义了。应该找到当年他们找到的该做的事,同样精耕它,才会在后面的日子翻身。
我想我应该好好思考未来该去往哪里,从设定三年内的目标,到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讨厌做什么,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工具书,比如搜索三百六十行业,找到契合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