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品酒进阶指南:不可不知的酒评历史
【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题记】
面对一杯酒不知道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干了它。
然而怎么干?这是一个问题!
《知·食》推出《法国》连载专题,以法国料理为主题,跳出单纯的味觉感受,与你一起探讨法国饮食与文化的演变、艺术和美食的盛宴;在口腹之欲以外,不仅是味蕾的惊喜,更是精神的欢愉……
酒评是否专业,可不仅仅是装逼的问题,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曾经,过于笼统的酒评词汇,让一位教廷主教长眠于地。
【品酒分类】
大体而言,品酒有两种:
生产者的专业性品酒,比如酒农和酿酒人。
半专业或非专业品酒,比如为餐厅选购藏酒的侍酒师和酒水爱好者。
目的不同,品酒的特点和要求也不同。
专业性品酒,是为了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品尝的时候要严谨客观,甚至要在鸡蛋里挑骨头。
一句话,发现问题并解决它。
而非专业品酒,从有趣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让酒与餐厅相得益彰,增加用餐的乐趣。
一句话,喜欢就好!
【品酒常识】
乐趣性的品酒,虽然没有专业品酒那样的严谨,但也需要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综合感受。
面对一杯酒,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先用眼睛观察酒液,然后用鼻子嗅闻酒香,再啜饮一口品尝味道。
请仔细体会酒液在口腔中散发的滋味和香气,以及与口腔接触的感觉。
充分调动五官感受和理论知识,分析衡量它的特性和优缺点。
最后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
另外,像香槟的气泡声、倒酒的入杯声……也要细细体会,这些声音给听觉带来的美妙感受。
更讲究一点的品酒,最好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
场地的温度和湿度要适中,
环境气氛不过于吵杂,
最好有白色的背景(裸食注:墙面、桌板)有助于观察颜色,
通风良好,光线以自然光为佳,
注意维持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温度,
提供合适的专业酒杯,
备好吐酒桶、甚至品尝记录表……
葡萄酒的酸、甜、苦、涩、气泡和酒精味等各种滋味的感知,与酒水的温度关系相当的密切。
酒温升高,甜味就更明显,气泡释放也更快。
酒温降低,酒的涩、酸、苦味就会提高。
想要品尝到最佳的口感,这些建议不妨一试。
清淡且酸味高的白酒和气泡酒(裸食注:比如香槟),最适合在8-10°C饮用。
浓厚型的白酒和甜酒,最佳温度是10-12°C。
清淡且单宁含量低的红酒,最好在14-16°C,
浓厚型的红酒,最合适的温度是16-18°C。
【品酒方法】
品酒的第一步:在合适的光线下观察酒液。
先观察颜色,再轻晃酒杯,察看酒液在杯缘留下的痕迹。
其实,痕迹与品质并没有必然联系。看痕迹就是看酒精度,痕迹越明显,酒精浓度越高。
酒液大体有白、红、粉红三种颜色,其中又有许多深浅差异。
酒色深浅与品质无关,但与酒体结构有很大关联。
深色酒,滋味浓厚、余韵深长,单宁含量也高。
浅色酒,酒体轻盈,味道持续性较短。但若香气充足、口感细致柔和,也算得上是佳酿。
奇妙的是,酒色会随时间变化。比如,同款陈年酒的酒色,通常比年轻酒的颜色更深。
红酒,从淡红色到极深的紫色。
比如,西南部卡奥尔(Cahors)产区的酒,因为颜色过于深红,从中古世纪开始就被称为黑酒。
白酒,从浅黄、金黄、黄绿到黄褐。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用无上色的葡萄汁所酿造。
不过也有可能来自红葡萄。(裸食注:不浸皮上色)。
事实上,酒不太可能呈现完全透明或白色。法文黄酒(Vin Jaune),专指菊哈(Jura)地区风味独特的白葡萄酒。
品酒的第二步:嗅闻酒香,辨认葡萄酒的香气种类。
酒香,源自酿酒时葡萄发酵产生的气味,以及贮存在橡木桶中熟成时产生的气味。
酒香的种类有很多,每种气味又可能有几种来源。
比如,花香、果香、草香、酵母、香料、木脂、动物……
要想成为专业的品酒师,酒鼻子(Le Nez Du Vin)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法国葡萄酒芳香学家乐诺(Jean Lenoir),用化学法分析出54种葡萄酒的主要香气。
这些香精被分装在编号的小瓶中,成为学习葡萄酒气味和训练嗅觉的捷径。
解说手册不仅描述了各种气味的特征,还详细的列出世界各产区中,带有这种气味的红白酒名单。
2010年,台湾的国立高雄餐旅大学,依照这个理念与乐诺合作,成立了品香教室。
不过酒的气味非常复杂,个人嗅觉的感受差异性也很大。非专业的乐趣性品酒,并不需要过度拘泥。
一长串花果、芳香植物等香气名称的酒评,也着实让一般人望而生畏。
文化评论家毕佛(Bernard Pivot)在《恋酒事典》(Dictionnaire Amoureux Du Vin)中就曾经调侃:
这种评语哪里是在谈酒?分明就是一张食品的采购清单。
品酒的第三步:啜饮一口,在口腔中轻搅酒液,体会入口后的感觉。
通常单宁含量高的红酒,在口中停留的时间,短则4-5秒,长可达10-15秒。
人体的生理构造中,口腔与后鼻腔相连,能同时感受到酒的滋味和香气。
从最初的口感。比如,甜味、酸味、涩味、苦味、气泡……
转换到整体感觉。比如,平衡、细致或圆润……
再到最后的余韵(Persistance)长短变化。
都是酒液品质的重要指标。
据化学分析,葡萄汁酿造成酒水后,多达几百种物质。
人类的嗅觉和味觉,想要一一辨识也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但经过多次品尝学习,分辨出香气的调和平衡,辨别出好酒也并非难事。
由于白酒不含单宁,滋味单纯,以酸、甜为主,入门不妨就从白酒开始。
甜味能减轻酸味的刺激性,转化为清新口感。
适中的酸味,也能降低甜味的滞腻感。
较少喝葡萄酒的人,往往会认为甜的比较好喝。
其实,好酒讲究的是各种滋味的巧妙调和。
而且甜度明显的酒,大多也不适合佐餐饮用。
【酒评客观性】
品酒有不同的方式和感受:
可以是独酌的私密体验,
或者是三五好友的愉悦分享,
还可以是严谨专业的特定年份产区评比……
品酒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不同,品酒感受的描述和精确度也有所不同。
通常酒色的评论大致相同,视觉感受相对客观,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但嗅觉和味觉感受,个人差异很大。
或许餐桌上天马行空地谈论佐餐酒,也是用餐的乐趣之一。
然而过于主观的酒评往往让人不知所云,
明确的专业术语更容易沟通和共鸣。
酒评是否专业,可不仅仅是装逼的问题,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据说,意大利白酒蒙第菲雅司康(Est! Est!! Est!!! Di Montefiascone)的奇特名称,就来自于这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12世纪的时候,酒评术语还不完善,酒水的品质难以用贴切的语言描述。
在罗马帝国国王亨利五世的教廷中,有一位主教特别喜欢美食。
久闻意大利美酒的盛名,就专门派人先出发在途中搜寻佳酿。
如果发现哪间客栈有好酒,就在门上做好标记:Est!(裸食注:拉丁文,指有好酒)。
到达蒙第菲亚司康后,随从尝到许多有生以来最美味的酒,就兴奋的在门上,都写下(Est! Est!! Est!!!)。
主教抵达难以抗拒美酒的诱惑,决定留下多住几天,品尝这些标记着Est的美酒。
万万没想到!却因此纵酒离世。
随从只能悲伤的在墓碑上标记:由于过多Est,我的主人长眠于此。
试想,如果当时品酒的时候,能更精确生动的描述佳酿的滋味,或许不会发生这桩憾事。
至少,如果有了详尽的描述,这位主教就可以按着自己的喜好,选择客栈;而不至于每一家都进去喝一场了。
所幸,如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品酒方法、丰富的相关术语和精彩的葡萄酒文学。
有了这些品酒知识,是时候去好好的喝一杯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