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雅姆,一个私生子,前15年和母亲娜娜生活在一个泥屋里,简单却又撕裂。简单的是生活的规律性,每周固定的探望,每月固定送给养,固定的喜欢的人。撕裂的是母亲和父亲对她出生的描述,她和母亲对父亲的看法。一个女孩理所应当会喜欢自己的父亲,会把父亲与之相处的所有记忆,都自动转化为美好、温情。
然而15岁生日时,玛丽雅姆闯入了世俗的世界,这个世界狠狠的将一切都碾碎了。母亲自杀,父亲将她远嫁,一个老的男人拉希德。她原本只想每天见到父亲,堂堂正正的和他在一起!
玛利亚姆在一个陌生的房子里,她只能选择成为一个妻子,她收拾房间,做饭,穿上布卡,成为一个女人,怀孕,生活平淡却开始有丝丝的希望。然而,生活本就是充满苦难的,玛丽雅姆的孩子流产了,她的丈夫将几块冰冷的石块塞进了她的嘴里,而她只能选择咀嚼与忍受。
莱拉,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自从两个哥哥参加圣战之后,母亲的心便被掏空了,她被恐惧和担忧吞噬着。但莱拉还拥有父亲,塔里克,和要好的伙伴。莱拉聪明、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告诉她将迎来阿富汗妇女的好时代,需要为此做好准备,莱拉憧憬着。
哥哥的死讯彻底将母亲打垮了,母亲仅剩一个信念“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圣战组织走进喀布尔,为了两个死去的孩子”。母亲等到了这一天,然而很快陷入了军阀混战,历史果然就是会重复。
人们只能选择离开,塔里克和莱拉互表了心意,然而塔里克一家离开了。火箭弹穿梭在这个城市中,母亲终于答应离开,火箭弹夺走了父亲母亲,仅剩莱拉。
莱拉入住了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的房子,拉希德为了得到年轻漂亮的莱拉,让人带来塔里克去世的消息。对于莱拉来讲,她没有了任何的依靠,而在阿富汗,一个女人只能依附一个男人,她失去了选择。
莱拉拥有了一个女孩,两个女人之间有隔膜,但善良和真诚很快消解了隔阂,她们彼此成为了最牢靠的伙伴。一起喝茶,一起照顾孩子,一起回忆生命中温情的片段,坚忍的活着,憧憬未来,一起逃跑,被抓、被虐待。
军阀结束,塔利班带来的不是福音,是对女人自由的进一步限制,书籍被烧,古迹被毁,没有娱乐,人性被压抑着。以史为镜,然而历史一再重复。莱拉有了第二个孩子,男孩。
塔里克回来找寻莱拉,拉希德恼凶成怒,终于两个女人在绝望中爆发了,玛丽雅姆第一次决定了生活的轨迹——杀掉拉希德,走向死亡。
莱拉终于和塔里克生活在了一起,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祖国,找寻玛丽雅姆的足迹,玛丽雅姆在莱拉心中,发出灿烂千阳。一个生命即将诞生,生活终归充满了希望。
全书文笔细腻,读者的心绪一直追随着人物,或喜或悲或愤怒或惋惜。在阿富汗动荡的历史中,人物沉浮着,没有可以抓住的东西,但那些屈辱活着的人内心仍然存有温情。这些点滴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理由,是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