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份开练习书法,已经坚持19天,现在才知道临帖没有想象那么容易,以前一𠆤练字的时候是很容易走入死胡同,这样是很难有突破。
这次28天训练营,很多优秀的人,各出奇招,就是把字写好。
一个人研究一种学问,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那种学问对人们直接有用,像水稻栽培或企业管理,前者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后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另一种是那种学问虽然没有直接的实用性,但是它有趣,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开心快乐,精神上感到愉悦、充实和满足,人们研究它,就好像是一个孩子钻进了天然岩洞,发现无限丰富的形状、色彩,感到开心极了,乐而忘返。
但是,钻进岩洞也有迷路的时候。所以,不仅要有好奇心,还要能在迷径中寻到出路。事情本身有趣固然很好,但还要能明白“趣”背后的“理”。
书法的事情,是容易被人弄得很玄乎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内容需要体验。没有体验,说起来往往是隔靴搔痒,或听起来如堕五里雾中。但是,一味地拒绝“玄”的意味,又往往会把书法变成兴味全无的技术操练,那种最精深的微妙体验,很容易就被忽略掉了。
徐复观先生曾经说过:“至今有许多人只要听到一个‘玄’字,便深恶痛绝。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奇葩,或许更多地还是应该放置到中国文化之中来认识和解读。比如,对中国古代书论的研读(诸如“气”、“韵”问题)和技法的解析(例如“始艮终乾,始巽终坤”),离开中国文化背景,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又如,书法家总是试图从生命和精神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寻找美的理想,这也基于中国文化观念一个深刻的书法美学思想。
经历200天的写字经历,已经把写字变成自己一种很好习惯,只要一坐下来就想练字。
墨田耕耘
铁栅三间屋
笔如农器忙
砚田牛未歇
落日照东厢
齐白石我觉得,齐白石先生的这首诗,将一位手艺人面对自己所从之事的态度,以及一种日常的状态,描写得非常朴实、生动。
笔如农器,我们如田中的耕田农人,茂盛葳蕤是可期的事,但从耕地撒种开始的每一步,还有在不同时节、不同状态下该做的工作,却是需要郑重对待的具体事务。
我尝试着将书法从落笔之初到抵达一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做了一次梳理和呈现,也看到书法俨然如田中农作物,有其生长的方法和规律。如前文所说,我相信一种天长日久的累积和自然而然的落成,此间我们能做的最有益的事,便是如农人般勤恳、务实——期待丰收,亦做好每一个此刻该做的事情,步履不停。
愿你在每一程里都倾心投入,有所领会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