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时候,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松浦弥太郎
越容易被原始欲望驱使的人,越会在下意识中纵容自己。
“已经月光了,但我真的很想买这条裙子,就先用信用卡买吧。”
“减脂第三天,健身房回来的路上,路过好吃的甜品店,我就最后吃一块吧。”
“复习真的好累,我再玩一天游戏吧。”
……
买一条裙子,吃一块蛋糕,玩一天游戏是即时满足;不被消费负债所累、达到减脂目标、考试成功是长期价值。
延迟满足,绝不是要求我们压制欲望,做一辈子的苦行僧。归根结底,延迟满足是一种选择的能力——在长期价值和短期价值之间,你能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吗?
01 小孩子马上要,成年人做选择
有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豆瓣评分8.7分。很多人在看过后评论说,自己也克制不住冲动消费,而冲动消费,就是对即时满足的渴望。
片中提到了一个概念非常有趣。
在营销人员眼中,小孩子是最好的消费者,因为他们想要什么,就会希望立刻得到;而成年人总是想太多,太谨慎、太犹豫,商家希望做的,就是在购买行为面前,将成年人像小孩子一样对待,让消费者屈服于即时满足。
当然,购买行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把生活过得舒适同样是一种能力。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做一个聪明人,在即时满足和长期价值之间,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选择的本质,是对自己负责。
02 备受争议的经典实验
有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非常有名,也一度引起广泛争议。
1966年,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博士开始在幼儿园进行了系列心理学实验,被奉为经典。在试验中,小孩子们可以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有时是巧克力,等等——如果马上吃掉,那么只能获得一个,如果愿意等一等再吃,则会获得两个。
根据后续跟踪数据,愿意“延迟满足”,得到两个零食孩子,后来的学习成绩往往更好,问题行为更少。
以此为据,实验得出结论:延迟满足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遗憾的是,在近些年的试验中,这个实验被推翻了。
在新的“棉花糖实验”中,研究者将孩子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孩子,母亲至少拥有大学学位,第二组的孩子,母亲则没有获得过学位。
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母亲有学位组的孩子,在实验中等待时间更长,未来表现也更好。
于是,许多文章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或许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标题:《棉花糖实验被推翻了!让孩子延迟满足是没用的!》
这太荒谬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舒适,延迟满足,不是永远不满足,而是聪明地选择何时满足。
当孩子想要一口气吃3块糖的时候,延迟满足不是让爸爸妈妈对孩子下命令,“不准吃,不要图一时高兴。”或者严词拒绝,“等你自己有钱了再买。”
而是告知利弊,引导孩子慢慢习得自主选择的能力:“如果每天都吃很多糖,就会有虫牙,有虫牙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要去看医生,而且,以后可能就吃不了更多你爱吃的东西了。”
延迟满足,是懂得在当下克制后,我们可以获得更多,获取不被欲望和外界操纵的能力。
03 短期价值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延迟满足
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并不是完全的对立,如果更聪明一点,就可以将它们拆解成递进关系,长期价值是终极目标,短期价值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孩子喜欢音乐,可是开始学习乐器时,又是那么辛苦、枯燥。如果满足当下的快乐,我们就会选择让孩子放弃练琴,可是,掌握一门乐器、拥有属于自己的爱好这样的“大快乐”,孩子或许就永远体会不到了。
这时,不必一味讲大道理,可以先试着拆解长期价值。
比如,学会一个简单的音阶并且表演给大家听,是一个里程碑;学会了第一首曲子,获得鼓励和赞赏,是另一个里程碑……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达成短期目标,获取短期价值,再一步步行至远方,这时,短期价值就变成了助推器。
成年人的世界也是一样。
纵使延迟满足,也没有必要让满足感遥不可及,优先设置“踮起脚尖”可以够到的短期目标,让“获得感”前置,这是一个达成远距离目标的更轻松一些的方式。就像一场长跑,每隔一段时间显示的公里数,就是在为跑步者打气;至于漫无目的的奔跑,除非毅力非凡,否则只会令人崩溃。
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在遇到岔路时,做出决断。
问题在于,我们敢不敢选择那条,更多荆棘,却风景瑰丽的路呢?
答案仁者见仁,但希望我们都能做出,对自己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