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2013年初出版了《一个人的出版史》一书,讲述从十多年前以纸本杂志编辑身分开始研究数字出版(台湾称为「数位出版」),一直到三年多前成立以数字出版公司「泼墨书房」的历程;其中記錄了许多的个人经验、心得、以及对未来出版形式的看法。
承蒙简书读者还看得起我的文章,我就陆续摘选一部分內容发布在这里;为了保留原味起见,就不特别转成简体版了;如果您急着想看完整本,欢迎免费下载已经转为简体字的ePub或PDF版本;其他阅读和下载渠道則可以参考介绍网页。简书版完整列表在此。
有部分文章因为写成较早,或许内容和观点還值得参考,但不见得适合现在,请多包涵。
現在是2012年11月,我還在寫這本書。
下一篇序文的內容,是我在2009年6月寫的;當時正是近20年來第四波數位出版的萌芽期,我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文章也累積到了相當數量。但因為自忖應該沒有實體出版商會想出這種書,一來因為讀者群應該不大、而且內容擺明的是跟紙本作對(當時的觀念如此)。
所謂第一波數位出版,是指從個人電腦流行開始,並以1988年蘋果<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HyperCard'>HyperCard</a>軟體為代表的「互動式文件」為代表;第二波是指1990年代前期,當時的代表技術是MPC(<a href='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106055'>Multimedia PC</a>)規格、第一代筆記型電腦、蘋果的<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pple_Newton'>Newton PDA</a>、以及剛萌芽的PDF檔案規格。
第三波是2000年前後以名作家Steven King為首的數位出版嘗試,第四次則是2007年之後Amazon Kindle閱讀器與蘋果iPhone推出之後,無論技術、市場、平台都逐漸成熟,而且2008年之後由於經濟景氣、以及新一代讀者習慣螢幕閱讀等緣故,紙本出版市場開始下滑,為數位出版市場製造了更多機會。
所以站在環保愛地球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好的出路就是當自己的實驗品。
從那時候開始整理這些文章算起,三年多又過去了。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我在這個領域只能算是失敗過一兩次的評論者和實驗者;但我在2010年時因為一次意外遭遇,又踏進了這個領域,成立了「潑墨書房」這家公司。
近兩年來,無論技術、市場、平台、概念都有非常多的改變,大概每半年就會有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舉例來說,在2010年iPad問世之前,所謂「數位出版」就是「電子書」或「多媒體光碟」;但現在的數位出版早已經遠超過這個觀念的範圍,除了電子書之外,加上互動、影音、地理定位、網路串流、即時資訊的廣義出版品,或是音樂、影片、遊戲,其實都已經在數位出版的範疇之中。
2011年初,所謂「好看的」數位版雜誌,就是每一頁都要有互動、都要有驚喜、都要可以玩,我們當時稱之為「火力展示版」;但這類作法由於成本過高、並不一定能吸引所有讀者興趣,而且更嚴重的是削弱了「閱讀」這件事情的本質,讓讀者往往看過一次就不會有第二次興趣,所以年中之後多半就消聲匿跡了。2011年中,由於作為主要數位出版銷售平台的蘋果iTunes商店已經漸趨飽和,因此對於數位出版品開始進行總量控管,主要是以下兩項措施:
- 禁止期刊或連續作品(例如出了一百多本的「<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航海王'>航海王</a>」)以個別單一app上架
- 禁止同一作品的不同語言版本以個別單一app上架(所謂「app」,一般所指的是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所使用的軟體;這個名稱的來源與相關討論請參閱「<a href='http://fredjame.com/post/6719522099'>我所知道的APP</a>」一文。)
因此,上述作品必須改以「書架」(單一app中提供多冊內容)形式出版,這讓原本沒有書架的數位出版者頓時一陣慌亂,紛紛將出版品app改寫為書架形式。
2012年初,蘋果推出<a href='http://www.apple.com/tw/ibooks-author/'>iBooks Author</a>製作軟體與<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IBooks'>iBookstore線上書店</a>;除了以簡單易用的免費工具、以及連動的線上書店帶來數位出版界一陣騷動之外,也連帶影響了iTunes商店對於數位出版品的審核政策。
在iBooks問世之後,蘋果對於數位出版品的審查越趨嚴格;除了先前審查技術規格與內容是否違反善良風俗之類的條件以外,對於形式也有更多要求。最近只要是「看起來像書」的數位出版品,蘋果就會透過退件來「建議」你「等待您所在地區的iBook書店開放之後,拿到那邊上架」。作為目前除了免費下載和盜版之外的最大數位出版通路之一,蘋果iTunes商店的審查規定和需求都會明顯影響出版者的技術策略和經營方式,而它所扮演的這個角色也有很多爭議(請參閱本書「是神,但又不是神」一文)。
目前由於iTunes商店的送審退件率相當高、審查速度也比過去明顯慢了很多,而iBooks書店又還沒有在中文市場開放,所以目前透過這些通路上架的出版品都有點青黃不接;只有自己架設線上平台、或是早已在營運之中的書架,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少。
至於直接下載和Android平台呢?依據我的經驗,這些通路對於數位出版營收的貢獻度都比較低;在行有餘力的時候經營、或是作為行銷管道比較適合,但作為市場來經營會比較難以符合預期。
不瞞大家說,我會把這本整理到一半的書再拿出來拂拭一下,是因為最近製作「塑膠鴉片」、「銀行員的異想世界」、以及「禿鷹的晚餐」等三本書6的經驗鼓舞,覺得以現在累積下來的製作經驗,要把這些內容拿來以數位方式出版,應該是比2009年時更簡單的事情。
於是,好吧,再把檔案翻出來。
當然,我們當過編輯的都知道,做文章最難的事情並不在「印出來」這件事情,而在於之前對內容的耙梳、整理、校正,編排,這年頭的出版往往只是按個鍵而已。
那麼,就給我一點時間,等著我按下最後那個鍵吧。究竟我自己都已經等了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