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突然问你,你为什么总是在防御?你会如何作答?很多人会下意识否认,没有,我没有防御。我为人坦荡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里防御什么?
“否认”几乎是大部分人下意识的反应。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第一时间否认?我们甚至想都没有想就否认。我们想强调什么?又不想承认什么呢?
有意思的是,“否认”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可是心理学界公认的。
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这本书里提及了十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的防御机制是合理的,对人类有益;但有的防御机制是过度的,过度的防御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从而影响我们的人生。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是怎么防御的,更别提怎样去改善过度防御。为此,作者设计在这本书里设计了相关练习,让读者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惯用哪些心理防御机制。
说到“防御”这件事,我打从心底就抗拒别人说我“在防御”。究其原因是我不想给别人造成“我很软弱"的印象,软弱的人才需要时刻防御。而表面上假扮坚强几乎是我的保护色。我曾一度以为自己是个好胜心很强的人,所以硬撑也要表现得很坚强。因为怕被人看到软弱的一面,所以一言一行都要表现出坚强。为什么会这样?可能自尊心使然吧。而这这无疑也是一种防御。不仅如此,我发现“佯装坚强”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几乎成为我性格的一部分。所以学习各种心理防御机制不单单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而且对自己性格的成因也会更加清晰。
心理防御机制的成因同样很复杂,而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所以当外界对我们的要求和我们内心的需要产生冲突,人类就会为了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形象)而形成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
说得形象一点,我们内心的需求就像弹簧,如果外界对我们的要求是弹簧只能待在一半高度的空间里,我们使劲压这个弹簧,弹簧即使可以被压进狭小的空间里,但是空间里的压力却不会减小,只要一拨动,轻易就会回弹。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别人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就能让我一触即发,因为“弹簧”被挤压,总有承受不住想要恢复原形的一天。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很多人都在蛤蟆先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蛤蟆先生性格中的小小的自卑的一面,也不太敢表达自我。正因为这些性格特质,所以不知不觉产生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影响到了平时和人打交道时的一言一行,期间的种种不顺利也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到蛤蟆先生自己。
心理医生通过几次交谈改善了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就是帮助蛤蟆先生改善了他过度的心理防御。最后一次和心理医生交谈,蛤蟆先生终于鼓起勇气直接表达自己心里的感受,他第一次大声和心理医生说话,表面上看起来蛤蟆先生发飙了,但是长久以来他为了维持表面上的有礼温和,一直在刻意压制心里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心里产生了抑郁情绪,而通过和心理医生交谈,他开始表达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原来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卸下心防,心里有不满有愤怒大声说出来是最好的心理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