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社会联系日渐频密的当下,人有时会感到孤独,也会选择孤独,前者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定状态,后者则反映的是个人在特定社会中的某种无奈。
可以说人生来惧怕孤独,也许出生时的啼哭就是这种恐惧的直接反应,因此,回归于母亲怀抱感到温暖的同时也驱除了孤独,而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关爱,难免变得孤僻,最可悲的则是变得自闭,其孤独就变成至亲至爱的人的噩梦。
人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是人的客观属性,但是,人的需求必须通过与他人联系才能得以满足,尤其是心理需求,因此就表现出人的社会性特征,而与什么人交往、如何交往都是基于人的主观选择,也就说人社会性的底色是人的主观属性。
人在社会联系中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被信任、被需要,被信任体现了情感价值,被需要体现了能力价值,情感价值是双向的,也就是对于联系的双方来说都能从中得到满足,能力价值时单向的,也就是一个人被他人需要是个人价值认定是基础和方式,换言之,如果感受不到被需要也就无法做出明确的自我价值认定,就无法建立自信。
当然,有时人会处于某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人即会产生被关注、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如同又回到了童年自身能力欠缺的状态,所以,如果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即可快速回归于正常状态,也就是回到被信任、被需要的常态。
人的这两种心理需求的结构与状态是以平权的正常社会为前提的,也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以自身能力素养与他人联系,在被需要的过程中满足自身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但是,如果社会以特权主导,那么也就改变了人的心理需求结构,即会使人心态失衡,孤独或者选择孤独就成为必然。
特权主导的社会中,由于拥有特权的是少数人,多数人自然会有弱者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自己的需求(不仅是心理需求,实际上更恶劣的是就没什么心理需求)寄托于特权,而特权终归是特权,注定就是分等级的,君恩寡淡是必然,否则特权就不会成为威权,所以不可能对困顿之人施以援手,而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人人又是只求自保,因此孤独成为普遍、常态。
对于少数拥有自我、自主、自立能力的人,一是自然成为特权社会打压的对象,二是对于普遍具有弱者心态的人来说,这种人就是另类,自然不受其待见,既不被需要,更不被理解,所以,对于这样的人而言,选择孤独就成为无奈。
当然,特权社会中有一种人永远不会觉得孤独的,那就是拥有特权的,因为,这类人不把平等的人际关系视作正常,其需求结构中生理需求占据绝对比例,有限的心理需求仅仅在于安全,也就是对特权的贪婪以及唯恐失去特权成为了其挥之不去的焦虑与不安。
正常的社会才会有正常的人,正常的人都不愿意孤独,即便在正常社会中也难免孤独,但在社会具有的温情、温暖之中,孤独会被快速祛除,貌似难得的孤独就会成为极个别人的超级享受,自命清高也好、自命不凡也罢,都是正常社会中被人尊重或者包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