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绿豆侠
想象这样的一副场景:
突然有一天,我电脑右下角的企鹅头像又在抖了,我的心也随着抖了一下,抖动着双手,我打开了聊天窗口。以下的是我与路人甲的对话。
路人甲:我学习的时候思想总是开小差,想吃东西,想听音乐,想上网,怎么办?
我:@*&……%&#……#&@¥#(省略N字)
路人甲:呵,这个你不说我也知道。
......
我突然就不想说话了。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也存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通俗地说是:懂得很多道理,可是过不好日子。知道道理又能怎么样?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应用在具体的事物与行为上,如果知识是静止的,它没有任何作为。一个人知识渊博,如果只知不行,充其量是一个图书馆而已。知识是通过行动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为什么我们知道,但是没有做到?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你没有去做。这个答案跟废话有什么区别?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坦露在你面前,你却嫌它身材不好。
真相是大白了,但是真相的背后总还有一个个惨绝人寰的故事。下面就说说这些故事。
一、豆豆要考研:行动指令太抽象
豆豆是一个有上进心的豆豆,在豆类中本科学历多如牛毛,于是他决定考研。“考研”这个想法是一个抽象得不得了的目标。如果脑子里面一直存在着这个念头,而不把它孵化成具体的行动方案的话,知道需要“考研”这件事对推动“考研”这个行为实现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的大脑对一些陌生又复杂的指令,往往无法直接执行。比如在我们练车的时候,应该会有一种体会,同一时间往往只能做一项操作,要么是操作方向盘要么是换档位。只有在我们熟练地开车之后,才可以轻松自由一边聊天一边想着晚上去哪里吃饭一边操作方向盘同时还按转向灯。所以教练教学的时候,都先给一些简单直接的指令,比如上车需要做的步骤是: 一挂(一档)二转(向灯)三喇叭,四看(左后视镜)五放(手刹)六行走。这些都是具体可快速实现的动作。
针对豆豆想“考研”这个情况,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考研”这个目标具体化为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以下的步骤也是非常抽象的,还需要更具体。
1、查阅研究生相关资料,比如报名条件、学习资料等;
2、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3、按照计划执行。
针对第一步,可以具体为:晚饭后回房间开电脑查阅考试时间、了解报名方法准备报名材料等等。
豆豆一旦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之后,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了然于胸,一旦执行任务的条件(晚饭后、电脑正确可用等)充分,将会触发行动的执行。如果一项任务已经具体到这个程度,对你也没有造成一丝的执行压力(或动力),那你需要考虑这项任务对你来说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然后就能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豆豆想读书:设置目标太自信
豆豆自从听说“人丑就要多读书”之后,大受激励,平时空闲时间总看电视剧的他雄心勃勃决定每天阅读2小时(这个目标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但是问题慢慢多起来了,他一开始以为自己空闲时间很多,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绝对没问题,但是他高估了自己。一旦除去正常的时间消费之后,他所剩无几,而他又无法做到完全戒除观看电视剧这个坏习惯,所以这个坏习惯也占据了一部分时间。连续几天没有完成目标,豆豆大受打击,几乎就要放弃。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做一件事情是对自己有极大益处的,但是由于想一口吃成胖子,设置了太自信的目标,当无法完成既定计划时,被挫伤积极性与热情。这也是即使你知道该去做一件事情,却最终没有做到的原因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一开始的时候,将目标降低为你原定的四分之一,或者更少。因为刚开始着手一项陌生任务的时候,培养兴趣、获得成就感、养成习惯等比取得最终成效更重要。一旦你养成了习惯,再调高目标量也不迟。
三、豆豆贪新鲜:我知道的太多了
豆豆终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坑,这个坑就是:他以为知道的越多越好。在一本小书《知道做到》里面说: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豆豆认为这句话简直说到他心坎里面去了。他每个月大概阅读7~10本书,每本书里面的内容都是那么吸引人,但是他真正花时间去实践里面的理念次数非常少,因为,他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了!
唯一让豆豆值得安慰的是,有些核心的理念,不同的书籍会反复提及,所以随着他阅读量的提升,有一些理念,他也总算勉强记住并且慢慢地去实践了。不过从中,他也得出了一个“知道怎样去做到的秘诀”,那就是“不断重复”。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知识还是一项新技能,如果需要彻底掌握,唯一的法门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的记忆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以间隔性重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技巧。我们需要重复地接触到同一项信息,直到它最终 沉淀下来。就好像汽车教练不断在你的耳边重复:踩脚刹呀你这傻B。于是我们就终于懂得了踩脚刹。你要知道,并非每个司机都懂得踩脚刹,即使在她通过科目四之后。
四、豆豆太多疑:压根就不相信
豆豆在看书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他一开始就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每一本书,每当有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他先去怀疑,他对每一种方法的作用持着保守的态度。实际上很少方法或者理念一旦应用是立马见效的,由于取得成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豆豆的目光短浅,因此没有足够的愿力去可视化远景。而清晰明确的远景,恰恰是我们去行动的最强驱动力。
当我们知道一个方法之后,不要怀疑,因为怀疑本身是没有任何用处,它只会削弱你去实践这个方法的意愿。实践是检验真正的唯一标准。在管理学方面有一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实在做事情上也类似如此,“用法不疑,疑法不用”。先去相信它,从潜意识里面相信这个方法的效用,如果该方法有效,那证明我们很有眼光;如果该方法没有用,我们只是损失了一点试用的时间。如果你不去试用,你永远无法亲身去验证它的效用。
五、豆豆会安慰:不去做也没什么
回到考研的事情上面,豆豆一开始有了这个想法,但是他并没有具体地去落实。因为他发现即使不去做这件事情,他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本来“考研”就仅仅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每天一个人的想法大概有5万个,人不可能每个想法都去实现。他开始慢慢地忘记了这件事情,即使偶尔想起,也是一笑而过。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没有将想法更加具体化之处,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对于这个想法,没有建立一个监测体系。
一个监测体系包括提示、计划、反馈。
(1)、提示是指利用某一种形式,能够不定时地提醒你正有一件事情waiting for you,一旦存在这个提示,你就不会忘记有这回事。而如果你不去完成它,你将终生不得安宁。好吧,我承认我说得过火了,不过如果你不相信倒可以试试看。把你想实现的事情,用A4纸或者报纸,特大字体,打印或者写出来,贴在你无所不见的地方,你还能承受这样的压力么?
(2)、计划是指你需要一份完成某件事情的计划书,包括何时、何地、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成效。
(3)、反馈是指你当你需要知道你的计划进度时,它能够及时给出明确的回应,让你知道自己当前处在什么位置,完成了多少任务,还剩余多少任务就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
一旦对某件事情建立这样的监测体系,你就能轻松实现从“知道”到“做到”。
结语:知行合一,知道很重要,行动更重要,而且你要明白,很多“知道”是你在行动中才知道的。所谓有图有真相,其实标题的答案,已在图片中。
拓展阅读:《知道做到》、《搞定3》、《游戏化改变世界》、《成功,动机与目标》、《游戏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