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庄子与学生们一起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
一位伐木工,拿着斧子、锯子站在树旁,却不动手去砍它。学生们问他,为什么不砍这棵树,伐木工就回答说:“这棵树不成才,拿它来干什么都不行,砍了也是白费力气。”
庄子听后,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棵树不成材,反而能够免遭横祸,尽享天年。”
后来,庄子带着学生们出了山,来到老朋友家中做客。朋友很高兴,喊仆人赶紧杀只鹅,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招待庄子。
仆人问主人:“是杀那只会叫的鹅呢?还是杀那只不会叫的呢?”主人说:“当然是不会叫的那只了。”
第二天,有学生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活命;但是主人家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丧命。
那么请问先生,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该如何立身自处呢?”
庄子笑着说:“问我吗?我会选择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这个位置。这个位置似乎比较稳妥,却也不是真正与大道相合,仍然不能免于拘束劳累。如果能顺应自然而处事,就不会这样了。”
庄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告诉我们,“成材”有可能“无用”,“不成材”也可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