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关山月 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我和你爸要离婚了。”
高考成绩刚刚公布,一个男孩就收到了妈妈的通知。
他在后台留言说:太难受了,明明前一天我还在跟他们报告成绩的好消息,今天一大早他们就告诉我这个,我要阻止他们吗?
不止他一个人,最近收到了好多类似的留言:孩子高考完了,我和他爸离婚了。
又到一年高考后,又是一年离婚潮。
曾经有民政局的人说过:如果有年轻人来离婚,我们还会劝劝;如果等孩子高考完离婚的,不用劝了,那一定是心死了。
因为等到孩子高考后离婚的父母,大多都是在婚姻中隐忍了好久,挣扎了好久,甚至痛苦了很长时间。
几乎没有一起分手,是临时起意,所有的离开,都是成百上千个日夜的蓄谋已久。
知乎有一个话题,什么样的婚姻让人感到必须离婚?有5703人阐述了形形色色的离婚事由,其中我们总结了一段婚姻走到尽头的5种残酷真相。
他不是不懂得对人好,
只是不会对你好
到底什么是离婚的导火索?
出轨吗?
但在这5000多人里,我们发现出轨只占很小一部分。导致离婚的大部分因素竟然是一些容易忽略的生活琐事。
一个匿名网友说,他之前不懂为什么妈妈因为一个马桶坐垫要离婚,等后来明白后特别心疼妈妈。
冬天冷,妈妈在马桶上加一个坐垫。但老爸要求:上完厕所必须把马桶坐垫掀上去,不然他不方便上厕所。
有一次,妈妈忘记把坐垫掀上去,爸爸竟然直接尿在上面,嘴里还说:给你长个教训。
妈妈当时真的气得浑身发抖,非要离婚。
后来爸爸二婚后,他去爸爸家住,上完厕所下意识地把坐垫掀上去。过了一会那个阿姨出来问:是你把坐垫掀上去的吗?
不用掀上去的,你爸怕我上厕所不方便,习惯把坐垫放下来。
网友说,他当时心头一震,脸色特别难看。他终于明白,原来老爸不是不懂得对别人好,他只是不会对妈妈好。
说白了,还是没有把妈妈放在心上。大概妈妈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才毅然决然地要离婚。
婚姻哪有什么天作之合,不过是一个懂得包容迁就,另一个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他对别人都彬彬有礼,唯独对妻子尖酸刻薄,这才是婚姻中最毒的一种。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无论付出多少,终究感动不了他。
想糊涂时,女人都是傻白甜
想明白时,女人都是福尔摩斯
有人说,爱情里的女人都是傻白甜。
其实不然。
女人愿意相信你的时候,她宁愿糊涂一点;如果你触犯了她的底线,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有个匿名网友讲了这个故事:
当年她怀孕的时候,在老公车里发现了情趣用品,但老公言辞凿凿地说,是一个男同事买的忘在车上了。
而怀胎6月的她也逃避现实,就这样信了。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都会骂她傻吧!
可人就是这样,大多数人并不相信真实,而是主动去相信自己希望是真实的东西。对于怀孕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丈夫的她更是如此。
后来老公去异地创业,几周才回一次家。短暂的相处中,她察觉老公心有旁骛。
她特意从老公身边走过,发现他下意识紧张一下;
如果老公在用电脑,他会把聊天窗口屏蔽;
手机总是随身携带,洗澡时也拿进洗手间;
她竟然在老公微博关注的茫茫人海里排查出一个可疑对象,在那个女人相册里看到她披着老公西服的自拍。
她把这个甩到老公面前,要求离婚。老公迅速认错,结束了异地创业,和小三说了分手,再三保证要好好过日子。
可是,违背了原则的人,哪怕只有一次,以后也会违背更多原则。
两年后,她发现老公又故态复萌,和一个女实习生有暧昧。趁老公喝醉的夜里,她一边流着泪,一边拿老公的指纹打开手机,把各种截图发给自己,再清空浏览痕迹,手握出轨证据,义无反顾地离婚,拿到抚养权,让他净身出户。
世上有可以挽回和不可挽回的事,而背叛大概是最不能容忍的事之一。
少时我们追求爱情的刺激,成熟后才发现从一而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俗世里,想要与子偕老需要的不止是爱情,更要自制力,要保持那颗初心。
不要把赌注下在任何人身上
结婚前,以为会有一个人为你遮风挡雨,但结婚后才发现,有时候大风大浪都是他给的。
看到一个很扎心的事。
有一群人,他们表面都是职场精英,可私底下却聚众嫖娼。
他们称自己的老婆为正宫娘娘,称小姐为妞,互相介绍小姐,互相隐瞒家属。
翻看他们的聊天记录,会错愕地发现:
懂事的老婆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个呆若木鸡的傻子。
而且,结婚不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只是一个局。是为了保证自己社会地位的正面性,特意设下的一场局。
婚前特意找背景学历良好,容易相信别人的姑娘,故意不戴安全套,想方设法让女方怀孕,顺理成章地奉子成婚。
婚后,不让她工作,美其名曰好好休息,其实是控制她们,使其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依靠他们。
哪怕妻子发现猫腻,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离了他难保生活质量。如果妻子非要离婚,他们也不在意,把所有财产转走,让老婆净身出户。
这看似可怕的阴谋并不是个例,经手过无数离婚案子的吴杰臻律师就说过:
在诸多惨烈的事例里,我们发现:你永远无法想象和你朝夕共处的枕边人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丑陋的嘴脸。一旦反目,他们不会顾念一丝情分。
所以,不要把赌注下在任何人身上。哪怕有人能富养起你的生活,但无论如何,都不要丧失养活自己的能力。
只有如此,你才有及时止损的底气,也有走出困局的勇气!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婚姻
可存在彻头彻尾的失望
结婚对一个女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下面这张图再清楚不过了。
对于男人而言,婚后多了一个人帮他收拾后方。
可对于女人来说,结婚是承担起了1个家庭,双方父母、和无数琐碎的重量。
有个网友说:所有的家务全是自己做,事事都要以他们家人为先。
过年,他们一大家子在客厅里打牌,嗑瓜子,只剩自己一个人在厨房里做饭,大冬天忙得一头汗,可没有一个人进来帮把手,等自己终于把所有饭菜搬到桌子上,没有胃口去床上趴了一会,起来后却看见等她收拾的满桌剩饭和泛着油光的碟子……
她真的是掐着自己忍了再忍,把眼泪吞下,去刷碗。
而真正令她崩溃的是,自己的爸妈来家里吃饭,她想让爸妈先吃,公婆竟然拍着桌子大骂:你是个什么东西,我儿子还没回来呢!
她爸妈当场就离席走了,妈妈哭着拍她的肩:过不下去就回来,妈妈养你。
妈妈的话字字都令她心碎,她说我不在乎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但羞辱我的爸妈真的不行。
所以,你要问一个女人是怎么崩溃的?
大概是这样。
是每一次宝宝要喝奶时,她让老公搭把手,老公事不关己地玩着手机说:是叫妈妈,又没叫我……
是每次下班到单元楼下,不敢上楼,因为太累了。有哭着叫妈妈陪的孩子,等自己做饭的老公,挑刺的公婆。于是只能在楼下边绕圈边哭,哭够了擦干眼泪,再上楼扮演一个贤妻良母……
你只问她,看个孩子,刷个碗有什么好累呢?
却不知道,她心里压抑了多少天的碗,多少件衣服,多少个日夜的失望与委屈?
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那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成千上万根稻草。
于是,在某一个流干眼泪的深夜里,看到洗手池里那只没洗的碗,想想一潭死水的日子,她们的心凉了,推开门,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
如果孩子都盼望你离婚的时候,
那真的就没救了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时候必须要离婚呢?
是当你觉得自己还要和这个人相处几十年,简直是噩梦的时候;
是你觉得现在的日子是无意义的消耗,离开后自己会活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都盼望你离婚的时候,那真的就没救了。
我之前做过一些孩子的心理咨询,发现大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并没异常,反而是一些父母婚姻存续的孩子有些问题。
印象最深地是一个女孩在做着心理疏导的时候崩溃大哭:你能救救我吗?我快不行了。
她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她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天翻地覆的。
那天她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妈妈披头散发地进来:你知道吗?你爸外面有女人了,都3年了。
紧接着,她爸冲了进来,恼羞成怒地打她妈妈,她吓得赶紧拉爸爸,可力气根本抵不上一个成年男子。
无计可施的她只能跪在地上,不住地给爸爸磕头:求求你,别打我妈了。
自从在女儿面前揭开了婚姻丑陋的伤疤后,父母便无所顾忌在她面前争吵嘶吼。
妈妈每天都和孩子哭诉,而爸爸一喝酒晚回家,她就吓得在屋里打哆嗦,眼睁睁地看着时针一点一点的走,就怕两个人又吵架。
每吵一次,女孩的心理防线就崩溃一次。她一边强装镇定地让父母冷静,一边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缩在地上抱头痛哭。
她不止一次地劝妈妈,你受不了就离婚吧,我已经大了,可以自己负担自己了。可父母就是宁愿耗着也不离婚。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孩子破碎的眼泪,和那句让人心揪的话: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离婚。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离婚并不可怕,他们心里害怕的是,父母从此以后就不爱自己了。离婚无所谓,所谓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无休止的争吵、撕扯和互相伤害。
所以,无论你再恨对方,都不要把这份恨意带给孩子,因为每一次争吵,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疤,这种创伤往往会跟随孩子一辈子,日积月累,越来越深。
独身,结婚,离婚,都是一种生活状态。
结婚值得祝福,而离婚也不必受到嘲讽。
记得孙俪在电视剧里说过一句话:人生四大事,生老病死,你死都不怕,还怕离婚吗?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都值得尊重。
之前有个读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离婚很痛苦,但我每一天都在感谢当初的自己做了这个明智的选择。
感谢那个半夜听到打雷声害怕惊醒到天亮却依然死熬的自己;
感谢那个心死过一次拼命把自己从泥地里揪起来向上的自己;
感谢不停止奔跑,不放弃对爱的期待,一天天变得更好的自己!
当你身处婚姻中,请记得好好经营,不要伤最爱你的人的心。
而当一段感情破裂时,与其埋怨与后悔,不如接纳它,改变它,放下它。
不管你怎么做,都要永远记得给自己留退路。
这个退路可以是广阔的人脉,可以是能负担自己和孩子生活的资产,或者是得心应手的工作。
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永远保持开阔的心态,既有前进一步的底气,又有后退一步的从容。
祝愿每一个你,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作者简介/关山月,自由撰稿人,专栏作者,走人间世,写世间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近30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本文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