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在纽约州的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个木匠兼小提琴手,和妻儿辛福的生活在一起,他是一个自由公民。不料被两个白人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到了华盛顿成为一名黒奴,并改名为“普拉特”,从此开始了残酷的黒奴生涯。最初,他被一个叫福特的先生买了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赏识,却遭到了庄园另一个人的记恨,福特先生为了保住诺瑟普,无奈将其送到了有“黒奴终结者”之称的艾普斯手上,此间,他见到了更多的黒奴不幸遭遇。最后,他遇到了来着加拿大的善良木匠巴斯,他写一封信交给了诺瑟普在纽约的朋友,不久,纽约州的州长来华盛顿询问真相,并把诺瑟普送回了家,结束了他为奴的十二载。
这就是电影《为奴十二载》的剧情。
电影的叙述较为平淡,用白描的手法唤起了我作为一个观众波涛汹涌的情绪起伏。不足之处在于在电影没有很好地拍出时间的流逝。
我对电影中诺瑟普所说一句话记得很深刻,他说:“我想要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而其实在他当奴隶的十二年中所有的行为都是生存,最终也是为了生活。他对压迫的韧性;对正义的坚持;对自由的追求;在那个失去光明的年代似乎过于悲壮,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却更像一个倔强的英雄。
他是一个对压迫有韧性的人。一夜之间从一个自由人沦为一个奴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种落差是无法接受的,甚至会崩溃。可是诺瑟普却能很快的适应这种这种生活,他在洗澡的时候劝阻他人不要乱说话;他告诉哭泣不止的女人生活应该继续;他为福特先生建议更高效率地运输方式……当然,他肯定也心有不甘,但他也知道在视生命如草芥的奴隶主看来,只有服从和乖巧才能存活。有时候过于刚强,就像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塑料块,轻轻地施加压力便会碎裂。那个电影中不能接受黒奴身份而被抛尸于大海的黑人便是如此。在被暴力支配的恐惧下,他懂得适可而止,甚至可以说是缺乏强大的勇气,可是无法责怪。他曾想过逃跑,可是万一逃跑失败,谁也无法料到近乎失去悲悯之心的奴隶主会用怎样的惩罚方式对待诺瑟普。
他是一个对正义有坚持的人。虽然诺瑟普也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正义,那我就不会在这里了。”但是可以谅解一个生活在没有希望环境之下,说出没有希望言论的人。幸运的是,他言不由衷。他会在私底下向和他同命运的人输出人人都是平等的观念。他在女奴帕特茜多次陷入危机时给予援助,而不是袖手旁观。唯有一次,帕特茜逃不过艾普斯的病态惩罚,将她脱光衣服绑在树上,并要求诺瑟普去鞭打她。轻轻地 抽打逃不过艾普斯夫人的眼尖,于是他用了力气……对于他来讲,皮开肉绽的不止帕特茜,还有他的内心。
他是一个对自由有追求的人。其实任何人都追求自由,但是他的可贵之处便在严格和恶劣的处境之中没有麻木,对自由仍有向往。在福特先生送走他之时,他试图向独特先生说明他的身份,祈求得到帮助,可福特先生债务在身,只好自保,无果。被酒鬼欺骗,背叛,他依旧选择相信巴斯会帮助他,把所有的真相告诉他。要不是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恐怕他会退却。
电影结束之后没有给我一种舒畅的感觉。没错,诺瑟普是脱离了苦海,和他的家人团聚了,尽管已是物是人非。但是,帕特茜还在煎熬之中,她没有被解放。还有千千万万的诺瑟普在黒奴制度下受着非人的待遇。
当压迫胜于死亡,死亡便成了解脱。作为一个自然人,有这样的想法产生,可想而知,这个社会的制度作恶之深。电影中保留了人性善的一面。例如给诺瑟普喝水的女奴,她就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而这些善就恰恰和大大小小的各种恶形成了冲突。可是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对比在恶与善,倒不如说是在黒奴制度的庇护下,奴隶主无意识的等级歧视和奴隶求生本能的驱使。根深蒂固的肤色等级意识再加上制度赋予的不合理权利,就很难避免暴力和虐待的发生。黑人生下来就被接受“下等人”的教育,反抗也会成为不正常的举动,能够活着就足够了。再明显不过,万恶之源在于黒奴制度。
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奥斯卡最佳献媚奖。而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博大和自信就在于他是否把不堪的历史放到明面上来讨论,撕掉遮羞布,展现血淋淋的真相,让后人去缅怀去反思。这才是一个想要进步的社会应该做的。遮遮捂捂的不仅不负责任,且更显小气作风。再看《为奴十二载》,它是根据真实历史而拍,将其通过艺术的方式在现给后辈,这不一种很好地教育方式吗?这不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很好地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