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译文: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诗证: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行难负母数遇贼,佣丐尚孝感贼退。供母甚丰足下微,母由孝廉脱偞卑。
江革的行佣供母故事,今天我们读来,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盗贼亦知孝道,何况我们常人呢?二是行佣供母,自己辛苦劳作,以供母亲的较为舒适的晚年生活。第一点,我们要以心思心,以心度心,人人孝道,无分高低贵贱。第二点,自己吃苦,让父母安心度过晚年,这非常难得的。
江革的行佣供母,先以孝母感盗贼,盗贼亦人,人心必肉长,肉心必血脉相连。所以盗贼知道江革因为家有老母亲而免他一死,盗贼亦有道,孝道为首道。
古人认为孝敬父母是天大的事情。当皇帝的在父母去世后,需要守孝;普通老百姓更是如此,如果家有父母,因病需要人侍候的,可以告假。在外征战时,两丁抽一,三丁抽二,家里必须留一下一个人来奉养父母,这是老的传统。这个传统典型地说明了我们中国的家文化家天下家和万事兴家家即国家。
家文化的根本就是孝道,尊老爱幼,孝悌之道。试想盗贼在古时的名声不好,做尽坏事,死后投胎都不能变成人形,在这种人的心里,他们还存在着孝道的思想,存在着对父母的感情,说明人人行孝道,天经地仪,不分三教九流,不分僧俗道姑,因为人人皆由父母而生而生,人人皆有父母而存在于天下。
社会上也有一些人,说是为什么父母不把他们带到富贵之家,名门之后,皇室贵族之中。这里说明了一些的不正常认识。生命之命,父母之脉,天地之凝,日月之精神。人人都希望投胎于大富大贵之家,只说明此些人为无知之人。不少的社会人都把自己的生活不幸迁怒于合父母,说什么父母没有给他创造一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凡此言者,顽劣之人也,不通世道,不明事理,不谙人世。
人之于世,感于父母,求于自己,生而活之。外求他人,何以生活?借江革的行佣供母故事,更述于世道,人人不可为盗贼,即为盗贼亦遵守天下大道,孝道至道,人人皆道。由此而生,世事为行。我们的社会之所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推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人为社会的努力和贡献,在更多的剩余价值中,驱动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名利中又不断地向社会注入力量,同时又获得生活资料。
感念之心,初为孝道。我们孝道于家庭,孝道于父母,正是我们的感念之源泉。以此推论,人人感念于家庭,感念于社会,社会自然回馈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每个人的付出得到相应回报。这就是社会的力量的循环与物物的交换。
自然过度到江革的行佣供母故事中的第二个观点。江革自己甘愿出卖劳力当佣人,而愿意把父母侍候好。这需要一个的较高的心境和高尚的品德。这种品格需要我们今天,以至以后的人们应该发扬和传承。
江革的行佣供母,这是把中华孝道行为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和发挥和发展的经典。尽力而为,尽力以世,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孝道,完成对家庭的责任,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这是一种奉献精神,这是一种牺牲自我,服务别人的精神。看起来他在服务父母,服务他的小家庭,其实深层的精神就是有服务于别人的思想。
江革的行佣供母,今天看来,就是一种服务他人的精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社会的良好风气的形成的条件。而不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社会风气变坏的表现。
当今天的物质和精神越来越发达丰富富裕时,服务别人的思想,越来越少,越来越值得大家重视。昨天看工匠精神中的短片中,有一句话很有内涵:社会给我一舀,我还社会一桶。当我们在社会中立于一角时,社会给了我们展示价值的平台,社会就我一舀,一舀之水,一人足也。我们应该回社会,向社会奉献更多的力量和能力,还社会一桶,社会之大,一桶不多。这样,这个社会就发展了,前进了,进步了。
江革的行佣供母故事,心性之道,孝道为首,盗贼亦孝道,人人应该守道。奉养父母,善待家人,力行力为,自甘其中,佣人为人,服务于人。人人爱人,家家融洽,多求自己,虽苦犹甜,精神饱满,源于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