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双减”政策出台,几乎所有的教育股都跌惨了,教培行业一片哀嚎。不过,作为家长,我们不用太关心那些培训班坚持不下去,教培机构的老师会不会下岗或者转行,不用关心老师愿不愿意搞什么“弹性工作制”,更不用管那些有钱的大佬、上市公司们在资本市场如何博弈。我们关心的是,面对教育行业大洗牌,能给父母怎样的启示?
理性看待课外培训班
许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丢给培训班,孩子就能提分。虽然说许多孩子培训了之后是有成长,而且很多机构的销售人员为了招揽顾客,也承诺提分,但我们家长要清楚的知道,教育这条路之所以还算公平,正是因为知识靠钱买不回来,它就是需要学生一口一口自己吃进去,谁也代替不了。同样,课外培训机构也没有能力帮学生吃下去。
在我看来,课外培训机构的关键价值,就只有两点。
第一,是弥补孩子在学校上课时跟不上进度。由于学校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孩子啊,不同孩子的能力水平差异比较大,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一个确定都听懂了再往下讲,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直接就混过去了,啥也没学会。这就需要请外培通过小班或者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补课。这一点可以说是短时间内学校很难弥补的,所以需求肯定一直存在。
第二,是督促学生学习。很多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不给他报个班他就不学习。那家长就花点钱,找个老师陪他学咯。
以上说的这两点,通过外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增加了孩子学习的绝对时间,肯定对学习是有帮助的,这也是培训机构的办学初心。但是,资本驱动下的培训机构可不会停留在这里。
你想想,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能有多少?而且这其中大部分家长本来就不愿意为教育投入。那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来“补课”呢?答案就是“超前教学”+“焦虑营销”。
本来,上新课是学校老师的主要工作,现在培训机构通过“超前教学“的军备竞赛形式,把这个工作给做了,不就有更多重视教育的家长买单了吗?你不买单?那别人的孩子可都跑到前面去了。然后通过广告,把这种焦虑贴在你的眼前,在你的耳边嗡嗡嗡,反复骚扰。本来焦虑就是做父母与生俱来的,这谁受得了啊?对焦虑不理解的同学可以点击我的头像,翻到前面第四、第五期,看看《鸡娃焦虑哪里来?》和《如何对抗鸡娃焦虑?》
“双减”意见明确表示: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以及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这一记组合拳,就是为了遏制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焦虑营销”。
外培机构的第二大杀手锏是“资本”+“名师”策略。好老师永远是稀缺的,但公平教育基础下的公立学校给名师的待遇,远远达不到名师的市场价值,许多老师自己带班培训,一个假期挣的比在学校一年的都多。没关系,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资本。
就这样,不少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了改善生活,开始走向培训机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事无可厚非,好的老师在哪里都能勤勤恳恳教书育人。问题是这批出来的老师即教书育人又能改善生活,而没出来的老师却只能教书育人,这谁受得了?利益之下,暗流涌动,“资本”+“名师”开始动摇教育的根基。
“双减”意见明确表示:
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
提高学习的认知
整治了培训机构,家长是不是就可以放心了呢?
有人认为,周末、寒暑假不让上补习班,家长们就会去请家教,而家教模式一个老师服务的学生更少,市场也更不透明,到时候好的补课老师更加稀缺,价格也会更高,反而会增加家长的教育成本。就这样,家长们又急了,开始打听身边有没有好的家教老师。
停停停!我们能不能在找家教之前,先搞明白学习是怎么回事?你找老师到家里来干什么?
所有的科目,无非就是两个步骤,学新课和练习。孩子没学懂,那一定是这两个环节中的某一环出了问题。而这两个环节,正是学校老师的强项,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三步完成知识教授的闭环。真闭环了吗?不,孩子可能讲课的时候没听懂,可能习题做错没修正。那怎么办?许多家长的选择就是去培训机构再学一遍。其实这不是最高效的方式,路上的时间、排课碎片化了的时间,还有培训班讲的已经会了的内容,都是时间上无形的损失,所以会学习的学生是不会选择这么做的。那他们怎么做呢?他们的步骤是预习-听课-练习-答疑。
听课之前要预习,这样就不存在新课听不懂的问题,上课效率高。练习之后要把疑点、难点、重点找老师问清楚,保证不遗漏。在家预习和练习,在学校听课和答疑,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有的家长把外培安排得太满,这样做看起来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但其中听课的比例过多,练习太少,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时候以为自己学懂了,结果只是听了个印象的情况。而练习最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进行,花太多时间去练习已经掌握的内容用处就不大了。
“双减”意见就提出: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双减”究竟要减什么?
最后,咱们来说一说这次“双减”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大家讨论得最热烈的,这个政策到底能不能肩负的问题。
有人认为,只要高考中考的选拔制度没有变,只要好的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任凭它怎么改,都只会越改越糟。
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框架,就是因为我们把教育看成了一座独木桥,人与人的区别,只是能不能挤过去的差别。但是,只要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就能意识到,哪里是这样啊。独木桥这个模型根本就是错的。
每次有家长和我说到现在中考只有50%的人能上高中,竞争如何惨烈。我都会和他们说,我们看看身边,我们的同龄人,有没有一半人是喜欢读书的,那些擅长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有没有一半人?根本没有。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中有很多人根本不擅长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他们或许动手能力强,或许人缘很好,但就是不擅长读书。那为什么还要把他们摁在高中的书桌前反复蹂躏和摩擦呢?他们什么也学不到,而且要痛苦三年,学点想学的技能不好吗?
另外,如果问一个问题:怎样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吗?是考上了985、211的孩子吗?是的,或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差。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不是成绩好,而是身心健康。对吗?是身体好、人缘好、性格好,是一个普通,但有自己独特价值的人。这个独特价值,就能让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属于他的位置。
“双减”意见明确要求
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双减”的目标,看似为学生减负,实则为家长减负,家长对教育理解的成长,可以为学生节省大量不必要的精力耗散,同时也节约了家庭开支。